(一) 劇情簡介
莎拉是個家境富有的千金小姐,從印度到倫敦米契爾私立女子學校念書,由於父親的事業成功,因此在物質上莎拉都擁有最好的,不論是華麗的衣裳還是豪華的房 間,連校長都對她禮遇有加。然而,不久後她的父親不但經商失敗甚至得熱病死去,一系之間,莎拉從人人羨慕的千金小姐變成一個孤兒,失去了父親的關愛、失去 財富、失去原本屬於她的一切。勢力的校長見狀便沒收她所有的東西,甚至將她當成女僕使喚,要她換上破爛的衣服住在閣樓打雜。
個性堅強的莎拉並沒有被環境打敗,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仍保有一顆善良的心,用她能做的去幫助別人,並且一直保持樂觀開朗的正面思考,進一步的影響身邊的許 多人。後來莎拉父親的朋友找到了她,將她接去一起生活,讓莎拉再次回到從前富裕的日子,經過這段時間的洗禮,她變得更成熟了,比起初到倫敦的那個她,這時 候的她更像一個名符其實的「小公主」。
(二) 作者簡介
作者法蘭西絲‧霍森‧柏納,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其著名的作品如《秘密花園》、《小公主》等,甚至被翻拍成電影跟戲劇。故事的內容洋溢著純真浪 漫的色彩以及正面積極的人生觀。生在十九世紀工業文明起飛的階段,法蘭西絲‧霍森‧柏納用無窮的想像力,為無趣乏味的現實生活,增添了夢想與溫暖,而她的 作品,也往往反映了她的經歷與心路歷程。她的書中總是流露出的正直、美好的人生觀。 法蘭西絲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父親是一位鐵匠,全家過著富裕單純的生活。她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現了寫故事以及說故事的才能,在七歲後開始嘗試寫作,這樣的生 活背景和《小公主》裡的莎拉很類似,這些經歷便成了法蘭西絲的靈感泉源,讓她日後創造出一本本令人讚嘆的作品。法蘭西絲的父親在她四歲時過世,失去了父 親,家境因此陷入困境。十五歲時全家移居美國投靠母親的親戚,寄人籬下的日子更無法改善當時的情況。法蘭西絲並不向這樣惡劣的環境認輸,在十八歲那年投稿 給當時的熱門雜誌《古德仕女書》,並向該雜誌的編輯坦承是為了稿酬而投稿,終獲採用。她的勇敢以及創作能力為她日後成的鋪路。 《小公主》莎拉無庸置疑的是作者個人的翻版及寫照,她們同樣來自良好的家庭、喜歡享受人生、喜歡幻想說故事,她們也都父親早逝、日子困苦,但不向現實低 頭,憑著豐富的想像力改變所處的環境。法蘭西絲的作品結局大多是圓滿收場,正如她所說的:「快樂與幸福,是人生最好的禮物,它就存在於人的心中,只要努力 想像,你就會看見」。
(三) 評論與心得
童年時期,相信大家都看過「小公主」這個故事。莎拉如公主般的背景是當時每個小女孩所嚮往的,人人都希望自己就是莎拉,渴望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公主,有華 麗的衣裳、富足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襯托之下,日後莎拉遭逢巨變時,更能彰顯出落差,以及強調莎拉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克服現實困難和心理上的調適,慢 慢地見證她怎樣由內在改變成一個真正的小公主,比起剛開始以家庭背景富有而塑造成的公主形象來說,之後在面對險境激發她的內在特質,更能表現一個所謂公主 的修養。
故事一開始對莎拉的家庭背景,做出了極致奢華富裕的描述,不論是她的穿著打扮、院長對她奉承的態度、同學羨慕的眼光、豪華的生日派對等等,這樣的鋪陳雖是 為了日後更顯戲劇張力,但過於奢侈的行為容易造成孩子的錯誤印象,會對這樣的生活有所期待,處理不好會造成盲目追求的迷思。
之後莎拉遇到人生最大的挫折時,她所表現出的態度和善良樂於助人的精神,在逆境中求生存卻永不忘記自己的初衷,以及當初父親對她的期望,這些更值得孩子們學習效法。
「小公主」這本書其實最大的意義在於,鼓勵孩子就算遇到困難也要試著去接受、學會如何面對和解決,更重要的是要常保持一顆樂觀進取善良的心。
資料引用: http://www.wisknow.com/version/ad/lw019_auth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