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優秀作品典藏區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怪我的路癡,我們來不及趕上開場。

  坐定的時候兩人都有點狼狽,我們剛好錯過了蕭恩(李寶春飾)和蕭桂英(黃宇琳飾)的開場詩,我和Y一面道歉一面承受四周射來的責難眼光,戲劇的觀眾似乎跟一般電影、舞台劇的觀眾又有不同的性格,他們比較直接,好惡會直接表現在臉上。當這個念頭一閃而逝,輕脆的鑼鼓聲迅速吸引我倆的注意,視線也旋即被吸引了。

白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南來雁失群飛散,我好比淺水龍困在沙灘。”當我坐在戲院的第一排,聽到吳興國唱出楊四郎這一段經典唱詞之時,一種微妙的情感在心中湧現。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燈光漸滅,樂聲四起,幕簾微掀,便上來了面前這位身著披風,雙目盈盈的女子。一時間全場的燈光、目光,俱都聚焦于那一番水袖之上,隨著一抹粉邊袖兒上下起伏。舞臺不大,道具也僅是那一張椅子,一張小桌,卻更襯的出麗娘一步一幽怨。伴著樂聲漸入佳境,麗娘朱脣微啟,緩緩的吟出幾番唱詞。而臺下的我,在這略顯昏黃的燈光中,彷彿墜入了一場夢境。直到全場掌聲如雷,卻才一下蘇醒。

是了,這不是夢,這是初秋夜晚的中正紀念堂,面前上演的,是當代傳奇劇場的“傳奇風雅叁”系列劇目,今日能有幸聽得的,便是《遊園》、《殺四門》與《坐宮》了。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對於京劇真的是持著不討厭但也不特別喜歡的態度,一開始選擇當代傳奇劇場的<<蛻變>>是因為過去曾經閱讀過卡夫卡的變形記,感覺用東方傳統戲曲的方式呈現西方的作品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與嘗試,所以就買了票,只是一開始對於當代傳奇劇場是真的沒有非常瞭解,對於吳興國老師這位表演者更是沒有概念。

     抵達兩廳院時看見有耿一偉老師的演前導聆,因為距離演出還有不少時間,感覺有點興趣就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去聽了,結果聽完我對於這齣劇有了深深的期待,因為老師說了:”不要用把這齣劇想成卡夫卡的蛻變,這是吳興國的蛻變。因為演繹西方作品的方式很多,吳興國老師使用了最不安全的方式,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了卡夫卡這位作家,他想像著卡夫卡身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他用什麼樣的心情創造出這部作品,他想傳達給讀者的意念是什麼?吳興國老師帶領我們做了一次對於<<變形記>>的深度閱讀。”我抱持著期待的心情一直到開演前,在燈光完全暗下來時,我心裡還迴響著耿一偉老師說的最後一句話:”當你無法理解時,記得用吳興國老師對於傳統戲劇的愛與傳承與掙扎的心情去理解,你自然就會明白老師用什麼角度與你對話了。”

Lu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秋漸漸入冬的十一月,天色初晚,而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位於八德路上的城市舞台看戲。母親與我各手持一張票券,經入口的服務員檢查過後我們便緩步走向劇場。整體的空間比我想像中來得小了許多,觀眾席看起來彼此緊簇且親密,然而坐下來後卻也不覺其逼仄,座位與座位間存在著微妙適中的距離。

 

ok1000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車水馬龍間,看著對面閃著光的四個字:「城市舞台」。多美的名字。帶著既期待又些微緊張的心情,穿過地下道,來到城市舞台。

  坐在三樓左側,可以清楚的看見一樓一片黑壓壓的人影,以及舞台前方的樂團。四處環顧,多是相貌年輕或貌似中年的臉孔,老年人似乎較少。靜待片刻,燈光逐漸暗了下來。

vivid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古典戲曲,一直以來便是新一代的我們所陌生的領域之一,有時甚至被社會上某部分民眾認為是守舊、迂腐、過時的「老」玩意兒。實話實說,若非課業上之必要,我應該是不會走入劇場觀看傳統戲曲的人之一,至少在此次經驗前是這麼認為的。還記得選劇目時,文宣上的一段文字是這麼說的:「一副白玉簪子、一枚鴛鴦扇墜、一把通靈傳情的古琴,見證一段曲折的愛情傳奇。」或許就是這段娓娓道來卻又隱含著些什麼的文字,勾起心中的浪漫情懷,按下購票鍵。

玉簪記是明代戲曲作家高濂之作,全劇33齣。描寫的是南宋時,潘、陳二家替兒女指腹為婚,然而戰亂使得女主角陳嬌蓮被迫皈依道觀,成為法號「妙常」的女尼。在命運的巧妙安排下,男主角潘必正與妙常意外的在道觀中相逢,並一見傾心進而相戀的故事。其中,涉及了僧人必須獨身的戒律,如此的禁忌之戀,藉由小全本中之<譚經‧手談><茶敘‧琴挑><問病><偷詩><催試‧秋江>等折子的情節推展,道出二人乖舛的愛情故事。

skuldof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簪記》的故事背景是描寫南宋時期,潘、陳兩家指腹為婚,結成兒女親家,男方玉簪下聘,女方則回以扇墜一枚。潘生與陳女長大成人後,不料兵禍四起,陳女嬌蓮在逃難中與母親失散,只得避身道觀,帶髮修行,法號妙常;潘生則因應試落第,羞於歸家,改道前往道觀拜訪姑母,兩人因此在觀中巧遇,而展開的一段打破禁忌的愛情故事。
    《玉簪記》全劇33齣,是中國戲曲史上深受歡迎的一部愛情喜劇。作者高濂是明代戲曲作家兼藏書家,他所作的《玉簪記》膾炙南北,其詞風清麗和婉,獨具一格,具體而微的展現出傳統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致。

em159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揭開舞臺帷幕前,從我的左邊傳來了這首崔鶯鶯私約張君瑞相會的定情詩,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用著沙啞又低沉的嗓子,低聲地吟唱著這幾句詩,那樣特殊又略帶點磁性的聲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轉向左邊的位子,觀察了一下這名老人,他雙手微微顫抖拿著小小的雙筒望遠鏡看了看舞台,又接著低頭看了看文宣,用著一種期待的神情望著舞台。坦白說,這樣的景象在我所坐的區域是少見的,礙於預算的關係,我和同行的朋友選擇了城市舞台三樓的位置,三樓的位置離舞台最遠,但卻也是最便宜的位子,於是這裡通常出現的觀眾都是學生族群,而這位老人家好像也發現了這件事,他向身邊的女兒說:「真好,現在也有學生願意買票來看戲曲了。」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頭突然沉了一下,開始思索我購買手上這張票的動機是什麼?對我來說,觀賞戲曲表演是種體驗也是份作業,出自於這個動機,使我現在坐在這裡欣賞這場戲曲表演,即使我對戲曲沒有絲毫的了解和熟悉,然而,在這位喜愛戲曲傳統的老人家眼中卻是一份文化的傳承。但就在表演結束散場後,我在出口處聽到一群老奶奶正在談論剛才的表演,她們感嘆地說:「唉,這紅娘跟我們以前看的不太一樣,這紅娘演得太活潑了,這次改編的劇本也有點太口語化,不夠有韻味呢。」由此看來,或許「傳承」和「創新」之間真的很難在不同的觀眾群中找到平衡點,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說,把傳統的戲曲加以改編和口語化,能夠讓我們更加親近戲曲,也增加了願意買票進場的年輕觀眾,但對這些老人家而言,這樣的創新和改編卻失去了戲曲該有的韻味,也失去了戲曲原有的面貌。我想「傳承」跟「創新」間的取捨一直是個難分難解的問題,我沒有辦法去回答這樣的改變是好還是不好,畢竟不論選擇那一邊都有利也有弊,在這樣的一場短暫戲曲表演中,卻讓我看見了「傳承」和「創新」間長久以來的矛盾。

emmaho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一月末,晚秋欲入冬的時分,披著夜色、藉由昏黃的街燈將我一步步引至當日欲前往的目的地。上一次觀古典戲劇,已是上學期的時候,那時觀看的是國光劇團的《水袖與胭脂》,經由那一次感動而深刻的經驗,我開始對古典戲劇的美產生了些許的興趣,不過由於本學期緊湊的時間安排,所以這次就選了場時間上比較能配合的來觀賞。

 

s303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當廟旁演著古典戲劇,裏頭的演員五顏六色的面容,忽高忽低的音調,誇張的動作,總是吸引著兒時的我,純然快樂的在台下模仿著演員的動作,那時候,即便不知道劇情,即便不懂戲曲,我依然單純享受著它所帶來的歡樂。但隨著時光的推移,網路的興盛、各式各樣媒體的流行,漸漸地,我轉移了目光,忘了那種單純的欣賞,忘了如何用最純粹的角度,去沉醉在戲曲裡的故事。

 

哎呀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哥哥未結婚仍住家裏時,每每經過他的房門前總是響著音效及刀劍的比劃斯殺聲,一袋袋的片子直往房裏送,他的生活是不外乎是工作、約會、看布袋戲,我懷疑他的電視只有看布袋戲的功能,心想人偶戲怎會好看過真人演出的偶像劇呢?身旁也有熱愛布袋戲的朋友,從加拿大回來的他,台語不識一字,但卻能唯妙唯肖地模仿戲中人物,問他為何著迷於此,說半天我還是不懂確切原因;在台灣傳統戲劇大部分都已不受青睞,但布袋戲卻仍擁有一定的收視人口,而且年齡有年輕化的傾向,一掃傳統戲劇給人的印象,這掌中戲是以怎樣表現方式來吸引這群老老少少的戲迷,只看一部戲很難從中了解它的奧秘,但望這現場觀看布袋戲的初體驗能探窺一二,這從清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泉州、漳州及廣東潮州地區就已渡海來台的布袋戲是如何引發大眾共鳴的。
一個人的聲音會有幾種樣貌呢?從不是布袋戲迷的我,一開始便被司儀台上的口白主演陳皇寶先生給吸引住,出場的第一位人物是小青,緊接著開口的是白素貞,這二位女子的聲音,都是由一位陽氣十足的男子所詮釋,不同女子,他能變化出不同聲音及語氣,整場戲的人物、動物都由他一人主演,以為這場戲會讓我感到百般無聊的瞎操心總算放下。搜尋了一些有關布袋戲的資料,發現布袋戲的不敗原因之一是它的創新,其拍攝手法及內容迎合潮流(連I PHONE都入戲了),聲光打鬥可比電影,人物間的對白有趣,押韻、對仗有些還出自典故,再加上公部門的推廣及劇團的巡迴表演、公演等,就像這次在淡水圖書館的演出,大大的提高了人們對布袋戲的熟悉感。這次的演出鎖定的觀眾是不限年齡的,現場有一半以上是小朋友,這使得戲劇有了許多有趣的內容,戲中人物除了主要人物白素貞、小青許仙外,還有甘草人物許仙家的長工-秦讚及白猴精,第一幕戲在蛇精們交代了欲下凡報許仙百年前救命之恩後開演,愛慕白素貞的「白猴精」,在峨嵋山上找尋蛇精時的幽默自白及和小朋友的互動、秦讚的詼諧言談,和大青蛇跑下台和孩子們玩樂的戲碼,使現場的氣氛一掃之前的靜默,一陣陣童言歡笑聲迭起,雖然無法讓人安靜地觀戲,但小朋友給的快樂氛圍也給了我輕鬆的心情。在現場看布袋戲和在電視上看戲有很大的不同,在現場可以看到操作戲偶的幕後工作人員是如何操作著戲偶的動作及台步,而白素貞是戲中主要人物,光是她的人偶就有三個,其中有一個和天兵天將打鬥的人偶是最為華麗,需要二個人來操作,還有化為原形的白蛇及青蛇更是需要三個人來操作,這些都讓我見識到幕後人員對於小動作的操作工夫及頭戴著黑頭套、身穿黑衣在台上奔來跑去的辛勞。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鵝黃月色暈染夜空,慶幸天公作美。因路程不熟,第一次到保安宮,故匆匆來到,看著錶,錯過開場。這次台北市政府於大龍峒保安宮辦民俗藝術節,封街且搭設臨時戲棚,戲棚旁清楚看的見紅燈計時器倒數著,以及綠底白字的哈密街路牌,晚到,站在離舞台甚遠之處,雖勉強還可以看見,但表演者的表情略為模糊,而且站在我前方身穿紫羅蘭色上衣女孩,手拿相機捕捉表演,些微擋住我視線,拉長我跟舞台距離,附近不只她拿相機在紀錄,另有拿專業錄影機及單眼相機,台下佈滿各個年齡層的觀眾,有的抱在手上,有的手杵拐杖。
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歌仔戲的發源地在宜蘭員山鄉頭份村的茄冬樹下,而我就住在那,還記得小時候阿公騎著野狼一二五載我去看戲,我手指著熱狗攤販,目視掛滿紅綠黃藍的棉花糖,阿公從薄料的西裝褲口袋拿出零錢,而我接起零嘴,雙眼似月彎的滿足笑容,附近攤販眾多,有射氣球,打彈珠。我們太晚到沒有位子,只能站在後面看,當時的我只是小蘿蔔頭,踮起腳尖,吵著阿公說我也要看戲,阿公笑笑的抱起我,雖然看不懂台上的人在演什麼,也不知道他們各扮演什麼角色,但就是很喜歡和阿公看戲,吃著零嘴,也深深喜歡那裡熱鬧的氣氛。長大後,阿公過世了,他們那輩愛看戲的人也相繼離開,廟口一到慶典依然有歌仔戲的演出,但那裡一點也不再熱絡了……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精算計太聰明—人生如戲《豔后和他的小丑們》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終回眸的追尋──魏海敏再演《孟小冬》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說,傳統戲曲與「淑世」願景擁有無法割裂的「情誼」,那麼,它的發展性是不是會受到制約?又如果「目的」與「手段」是人類自覺活動行進的兩種基本考量,那麼,「現代化」一詞,從劇團的視角思考,其意欲體現的是何者?而這種體現又期盼能在觀眾間成就怎樣的收效?

這次去國家劇院觀賞戲劇,我是懷抱著支持傳統文化與增益經驗廣度而前往。《鎖麟囊》在傳統戲曲中,它的題材並不新鮮,仍以勸善、善有善報等主旨作為劇情指導走向。劇中並無過多的留白供給懸想,雖呈現出現實貧富懸隔的酸慨,但也無甚悲劇基調盪滌人情。結局是使薛、趙兩家均歷經貧富經驗而心願俱了為收束。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