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中山堂的途中,我是緊張又興奮,緊張的是這是我第一次去現場看崑曲,因為印象中的崑曲是沉悶又無聊的,我怕我看到一半會不小心去找周公。興奮的是第一次要看京劇,感覺起來很有氣質,加上喜歡嘗試的心情。
一進去,不同於電影院,有一股沉穩的感覺,隨著戲曲的演出,我越來越佩服上面的主角,每個人的唱工都是一流,音的高低起伏,感情的傳達,無一不到位,令人動容,最令我佩服的是高音的部分,真的是很高很尖,而字和字中間的拉長音我也覺得滿有趣的,只是可惜的是他講的話我有一半以上都聽不懂,我一度以為他不是在講中文,還好他們很貼心的有字幕的功能,不然我真的整場把它當成音樂會在聽了。
這次的主題是《牡丹亭》,是一部杜麗娘和柳孟梅擔任男女主角的戲曲。杜麗娘是一個生長在極度重視禮教的嚴格家庭下成長的,他的父母用禮教去管教女兒,去花園會違反禮教,裙子上有花有鳥也會被罵,深怕麗娘動了兒女思情。如此嚴格的成長背景嚴重的框住了他的童年,到了少女時期,他更是連看到男生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壓抑總是會爆發的,環境的寂寞加上精神生活的空虛,他終於忍不住了,後來她在俾女春香的誘導之下,偷偷地到了後花園,看到那盛開的百花,成對的鶯燕,打開了這個少女的心門,使她在長期匡住裏的鬱悶,傾倒而出。這也使得麗娘只能將情寄託於夢境裡的書生。最後因相思而一病不起,最後將自畫像藏於太湖石下,並葬於梅樹之下,後改為梅花觀。
而男主角柳孟梅是個求取功名的書生,因身體不適,於梅花觀休息,拾獲美人畫,他原以為是觀音像,後依其畫上題詩而知,是女子畫像。在這一段,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看著小生獨自一人對著畫像,如癡如醉的好像畫裡的美人是真的再和他對談一般,也讓我見識到他的唱腔,或輕快、或雀躍、或興奮、或期待,也聽得出來柳孟梅對於能一見那女子的思春之心。後與杜麗娘的鬼魂相見,相定廝守一生,要求柳孟梅去開棺,讓杜麗娘得以重生,和柳孟梅結為夫妻。
最後的結局,有個很大的排場,百花簇擁之下,麗娘由鬼重生成人,和柳夢梅幸福的依靠著,生前夢裡的場景,真的實現了,幻象成為事實,活著不能實現的夢,死後成真。
這篇戲曲打破了人鬼之間的崎異,不在是人鬼殊途,人因夢而有希望,卻又因夢而死,但又因夢而生,並參雜了大量的幻想情節,讓整篇故事圍繞在虛與實之間遊走,也看出作者對於幻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心情。從牡丹亭>也可看出當世的黑暗,封建禮教下的束縛讓女子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三從四德都在打壓女子的思想,沒有自由戀愛,不能出門遊樂,種種對女子不好的待遇都反映在杜麗娘身上,讓懷有少女情懷的他只能將情寄託於夢裡的書生,最後一病不起。此最是令人生憐,卻也讓我們能反省並表現出了當時的青年在封建禮教的壓抑之下,對於自由戀愛的嚮往。
總而言之,聽完這齣戲讓我對於崑曲又更了解一步,能夠演出的演員,尤其是可以擔負重任的男女主角,一定都是有多年的苦練加上一定得經驗,才能在台上把藉由高音的上下起伏融合個人對於人物的情感詮釋,唱出本戲的精神,不得不佩服,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傳統的中國戲曲,只用了幾個簡單的道具和動作,權釋出如此浪漫的情節,其難度不亞於西方聲樂歌劇。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再次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