鈸之樂聲漸大,傳入耳中,五光十色之舞台,以酬神揭開序幕,喜神麻姑於場,感謝神明賜福,向神明祝賀,為民眾祈福,對初次觀賞傳統野台戲曲的我,不免感到有些乏味,但回家後翻閱了幾本戲曲書籍,才發現其對早期的人民而言,風調雨順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而傳統戲曲大多都是在廟會時演出,那酬神、扮神更是不可少的。
正戲,呂洞賓上,「文勝子建滿詩文,武勝子龍定乾坤」,皇宮景起,聖上詔呂洞賓入宮,因是呂「自幼異人來傳授,修身養性自要求。詩文滿腹勝一籌,萬古流芳傳千秋。」,聖上詔使呂洞賓成太子之師,但也因此為將來埋下了伏筆。但我想,倘若我是呂洞賓,應寧希望不曾受過聖上肯定,寧是一介平民,寧守住和牡丹這份難得的情。
尤如我為這戲所下的標題,其中的愛恨糾葛,連綿不絕,自呂洞賓和白牡丹、牡丹和史公子及皇帝、何仙姑和呂洞賓,戲中不斷以愛戀、妒恨來串聯,神人之間的牽絆,就像《百年戲樓》中所說的,「忿恨底下的情痴」,我想,愛恨本是一體兩面,就是因有情感牽連其中才會不捨,而要成仙,首要之事便是「捨」,呂洞賓捨不掉對牡丹的愛,才會差點對何仙姑犯下滔天大罪,但,哪有說放就放的掉的呢?人生百態,愛恨情仇,這,才是人啊!
其實,這齣戲早在三個月前就去看了,距離我上次看野台戲也有十多年了,因為這次看的是新北市傳統藝術節的演出,免收門票,附近的鄉民也都十分踴躍的參予,雖已提早了半個多小時到,還是僅能坐在相當後排,對於看戲的紛圍自然不是太好,傳統戲曲的唱腔還是有聽沒有懂,在半知半解,字幕也忽有忽無的情況下看完此戲,回家後,為了撰寫戲評,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對於《呂洞賓三渡何仙姑》這齣戲的介紹真是少之又少,大多對於呂洞賓都是談他三戲白牡丹和情傾何仙姑,和本齣戲的走向與劇情完全不同,只能略蓋知道戲中有出現的人物,例如: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大羅金仙,皆是八仙中的人物,但其實自古以來,對於八仙是哪八仙總有很大的爭議,而我們現在所熟之的八仙人物,六男一童一女則是出自《東遊記》,這也讓我學習甚多。
而其中最讓我有印象的是,當中的史公子和李鐵拐這兩個角色,史公子是屬於這齣戲的丑角,臉譜沒有特別講究,僅是鼻頭上點了一顆大痣,他想追求牡丹不成,為了阻止呂洞賓與白牡丹,去向聖上告狀,沒想到最後卻使聖上得到牡丹,我想這應該也是他始料未及的吧。而李鐵拐則是我覺得很特別的角色,他明明是個神仙,是為了渡化呂洞賓的八仙之一,在這齣戲裡頭卻以詼諧的方式表演,他的人物角色十分有特色,他的角色定位呈現出的就是一個圓形人物,有莊重也有詼諧,為整齣戲更增添了色彩,也使看不太懂傳統戲曲的我,也覺得十分有趣。
然而,雖然最後結局就如同劇名一樣,歡喜的大結局,順利渡了何仙姑,但我始終搞不懂究竟哪有有三渡呢?毫無頭緒的還有雖然劇名是渡何仙姑,但有大半的劇情都在演出呂洞賓的愛情,和他成仙的過程。於此,更覺得下次若要看戲,真的得好好先做個功課,才不會抱著滿肚子疑問回家,也驚覺自己沒先上過戲曲選的課就先去看,寫劇評時才赫然發現都沒注意看到重點,對於歌曲、臉妝、布景等皆無法做深入的探究,且或許野台有野台的味道,但唱詞的投影有一段沒一段的,實在讓人無法真的專心投入戲曲的奧妙之中,也許哪天真正花錢進戲劇院觀賞時,我會更加懂的傳統戲曲的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