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七日,天氣晴朗的周六,我前往位於文山區的台灣戲曲學院觀看由國光劇團演出的戲曲,這天剛好又臨國光劇團奉祀的「祖師爺」誕辰,劇團推出的曲目是兩齣崑劇─《問探》、《借扇》和兩齣京劇─《羅成托兆》、《一箭仇》,要來為祖師爺慶賀壽誕。(第二齣京劇本為《醉韋》,但因主演的演員排戲受傷而緊急更換劇目),其中又以《一箭仇》讓我最為印象深刻,故以下心得以此齣戲為主。
在未選修取學通論這堂課之前,我從未想過要看戲,而這次因課堂有這個機會進入國光劇場,於現場觀看戲曲,近距離地看著演員們在台上賣力演出,真的是個十分難得且有趣的體驗。像是為了要看演員們的表演動作卻又因為無法完全聽懂對話唱曲而著急的在兩旁字幕和舞台中心來回注視,又或者是每當台上演員完成高難度的演出動作或一曲告段落,底下觀賞的觀眾們也會適時拍手、大聲加以稱讚、鼓舞。而最重要的果然還是所謂「臨場感」,從未在現場看過戲的我當然也不會知道,原來當一齣戲在距離自己不過兩、三排位置前方展開,該是如此震撼人心!
四齣戲曲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齣整整長達一個小時的《一箭仇》,《一箭仇》又名《英雄義》,故事背景取材自《水滸傳》,國光劇場介紹頁面所寫的劇情大意如下:「梁山泊與曾頭市交惡,曾頭市武功教頭史文恭一箭射死晁蓋,眾好漢推宋江繼任,矢志復仇,並拉攏盧俊義入夥,再次進兵曾頭市,於亂軍之中擒獲史文恭。」而其中最有趣的地方是此劇主角並非是大家一般認知的宋江或者盧俊義,而是明知不敵又必須勉強應戰的曾頭市武功教頭史文恭。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七版文藝副刊中由陳國福先生描寫他是「可嘆豪杰橫行一世,雖有陸戰之猛,卻乏潛水之能,狹路偏遇克星,終走上英雄末路。」短短幾句話道盡,我認為詮釋地十分貼切。本次史文恭一角由演員王逸蛟先生來詮釋,完美的演出身段表現出其角色的豪氣和悲壯感。
我本身並未將《水滸傳》閱讀完畢,僅是大略知道其中幾個主要的角色和某些著名篇章,但這並未干擾到我觀看這齣戲,唯有最開始諸多角色一同出場時讓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分辨角色,後來即「漸入佳境」得以專心觀賞。
《一箭仇》的主要表現是在武打動作上,京劇的一些表現專業術語我不懂,但我同樣能由演員們操刀持槍、各展武藝的精采演出上看到他們付出和努力,不管是單人舞槍耍劍,還是兩人對峙甚至到六人以上的全場打鬥,隨著演員們的動作由起自落,台左台右奔走,劇情發展緊張的叫人移不開視線,只能緊盯著舞台到最後一秒──最後,落敗的史文恭逃至江邊,卻又遭阮氏弟兄「計賺登舟,落水被擒」。戲到此終,舞台暗了下來,幕也沉,儘管史文恭在戲中並非屬於「好人主角」一派,見他落敗,仍讓我感到惋惜,不禁猜測起若此戲還有後續,該是怎樣將史文恭的「最後」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