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許多自古流傳至今的名著中可以看到社會對於孝的重視,正如《禮記.問孝》載:孝“人情之實也,禮義之經也,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可見人之本性中有孝的存在。詩經《蓼莪》篇載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和怙?無母和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由此觀之,孝在傳統的社會及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且已深植人心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而與“孝”有關的文史記載更不只這些,也有許多人向孔子問孝,二十四孝也始終存在於我們心中。但若真如禮記所云,孝是出生就有的天性,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社會上有許多不孝的事情發生呢?由《雷劈張繼保》來論“不孝”。

  一日天降白雪,一對老夫婦恰巧來到清風亭休息,談及自己年老無後嗣不禁感嘆,談話中聽見嬰兒哭聲,也在清風亭撿到他們的寶貝兒子張繼保。老夫婦將撿到的兒子視為至寶,細心呵護、百般疼愛,好吃的、好用的全都留給兒子,直到兒子上學堂後,旁人的冷嘲熱諷已經掀起這個塵封於老夫婦心底的秘密,也使得年幼的繼保心靈承受一定的壓力,後來在某次父子吵架,繼保奪門而出再度來到當初被拋棄卻又被疼愛他的養父母撿到的清風亭,此時,恰好繼保的生母再度重回傷心地尋找親兒子,在一連串命運的安排下母子終於相遇,為了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生活,老父親也就放手讓他去了,繼保也與父親辭別並承諾往後若功成名就必會回鄉探望老父老母。幾年過去了,繼保孩兒也如願功成名就,但他路過家鄉卻不認老父老母,最終被天打雷劈而死。整齣戲時間算長,但是張力稍嫌不足,看見老父老母疼愛繼保孩兒也只能從把肉包留給他吃,父母愛孩子的心似乎表現不夠,以至於後來小孩離開老父老母也不夠深刻,到了最後老父老母的執著也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很像只有老父老母執著的愛著孩子,但孩子並沒有深刻的感覺到父母的愛。劇情大多著墨在人物的口白及內心想法,雖然片段中穿插著一些笑料,但感覺從頭到尾只聽到老父老母在哀聲嘆氣好久沒看到自己的小孩,也只有看到小孩的親生媽媽在哀嘆自己的兒子在瓜瓜墜地時就離開自己以及大老婆的霸道,對於兒子為了名利而妥協不認親生母親這件事情反而著墨的很少,也沒有著墨的兒子的想法,這齣戲只有看到單方面的哀嘆我認為十分單調,雖然劇情十分容易讓人同仇敵愾,畢竟自古以來中國人十分講求孝道,如果這齣戲能過多一點對其他角色心靈的描寫,或是讓腳色之間的關連在緊密些我想是可以更動人的。

  第一次接觸傳統戲曲讓我十分驚艷,除了場內的氣氛外更多的是演員的服裝及技巧,服裝上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每一套戲服就算坐在做後一排的人都能夠清楚感受到他的精緻度,從生母還有最後出現的神明的服裝及頭飾上都能看出服裝的質料及精緻的設計,十分美麗。再從演員的功力來說,每位演員的功力都深不可測,唱腔連我這種外行人聽了都能感覺到紮實的唱功、腿功也知道絕非一時半刻能練成,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唐文華老師飾演的老父死亡前一段功夫,出場便是一個筋斗以肩頭落地,最後死亡時是以殭屍蹬作結束,讓第一次觀賞傳統戲曲的我為之振奮,一方面想:「天阿!難道老師不會受傷嗎?」一方面又覺得感動,這是需要多少的苦練才能完成的功力,也讓我想到百年戲樓老班主的精神。

  從一個小孩的心靈成長來說,也許張繼保的小時後因為飽受同儕的歧視性格才開始扭曲,而且親生的家中也充滿矛盾,親生母親與功成名就之間的抉擇,這一些事情對於一個小孩來說似乎都太過沉重,也許整齣戲裡面沒有一個人需要去承擔所有的過錯,每個人的一小點錯誤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vivid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