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做蝙蝠的飛天象(原蝙蝠與飛象)─愛騎牆與兼容蓄

作者生平介紹:

陳郁夫:筆名石渠,籍貫台灣台北,出生日期1941.1.23。

學經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曾任淡水國小、國中、高中教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現已退休。

文學風格:陳郁夫創作文類以論述為主,兼有小說、兒童文學。19754月開始創作,將自己熟知的環境,以及成長中所見所聞,運用平實、自然的語言描繪。論述以古典文學研究為主,建立「寒泉」資料庫,開拓古籍、文獻數位化的研究資料庫,學術網路化的成果豐碩,成為這領域中的先鋒人物。

劇情大綱:

    內容大致說明主角曹立祥,家境本就貧窮,加上父親跑船已快兩個月沒回來,家中有斷炊之危,見母親張羅下一頓的愁容與焦急,年紀小的曹立祥不忍母親的勞累,想要做一些低微的工作,幫母親分擔家計,但主角面臨了抉擇無奈,是要成為一個因為家境不好,而做微賤工作,整天赤腳、衣髒、不讀書的野孩子,還是不管家中窘境,認真讀書,保持整潔,做好自身本分的乖小孩。文中作者透過「撿土豆、撿蝦、賣油條、返校」等情節,來表現出主角在之間的拉鋸,以蝙蝠與飛象做為意象符號,傳達出主角的心情、想法與作者的理念與目的,是要做個愛騎牆的蝙蝠,不能融於任何一方,還是能兼容並蓄、能飛能跑的飛象呢?

主旨意涵:

    故事內容主要在說明家境窮困,做生意打工賺錢,自立更生,不是羞恥的事,且應該因此更加懂得潔身自愛,用功讀書。藉此激勵兒童,人窮,但志不窮。

創作目的:

    培養兒童欣賞文學的能力,從人物性格、情節、主題、語言和插圖等去探討。亦教育兒童窮困時積極上進的品德。

前言:

    書名使用「蝙蝠與飛象」相對比又奇異的動物做為名稱,一開始還真讓人不知其內容情節是為何物,前段讀完,才知是一位貧童勤苦的故事,到了中段蝙蝠,連至尾段飛象的意象出現,豁然開朗情節帶出整個涵義,圍繞著主題而出。

    蝙蝠是黃老師講授時,曹立祥所聽到的,他不願像蝙蝠一樣,既不容於飛禽,亦不容於走獸;飛象則是他在漫畫中看到的,他要成為飛象,既能天上飛也能陸上跑。以此為題能寓意啟發,且能引起小讀者的興趣。

內容解析:

    主題是一部文學中重要的第一要素,作者所要傳達的目的,基本上有兩種模式,一則為情節與主體的配合,以情節表達其理念,只能憑意會了解,主題寓於情節中,讀者有時會感受不到,但能潛移默化接受作者主張,二則為思想與主題的配合,直接了當不透過情節的鋪陳,而以自身作者的身分敘述出。此作品是以情節帶出其主題內容。

    整個時空放在漁村,以曹立祥、王鴻文、羅朝根等人物來交織故事架構,透過「撿土豆、撿蝦、賣油條、返校」四個主要事件與人物體驗觀感,呈現出主題訴求。書中以曹立祥,第一人稱的觀點來進行整個故事,較容易獲的共鳴。

    重要4大情節中,一開始就以撿土豆做為開場白,點出主角面臨家裡沒錢過日子的情況,而原因是米缸已經沒有米了,爸爸也有快兩個月沒回來,媽媽只好先到親戚家,借點食物,再撿點別人土豆園不要的廢花生,應應急。

    第二事件撿蝦,延續上一事件的情況,曹立祥有感於家中困難,跑起撿蝦子,希望多多少少增加食物的豐富度和來源,作者安排的細節,描寫曹立祥想撿蝦,又不好意思的心情,層層描寫,刻畫生動,最後自認不只讀書能贏羅朝根,撿蝦的功夫,也不輸常去撿蝦的羅朝根。

    第三事件賣油條,主角想要貼補家中的家計,決定要和隔壁的羅朝根去賣油條,學習像像媽媽一樣賺錢。從一開始的生澀,受刺激後的轉變,而成功賣出好業績,不再害怕面對客戶,也不怕被熟識的人看到,唯一怕看到就是媽媽,怕媽媽罵:「沿街叫賣油條,是沒有教養的野孩子,才會做的事」,但我知道她在賣魚,我可以想像得到她賣魚的情形。這一段使用曹立祥回憶想像的方式(虛寫的手法),來呼應補足前面直接跳過,而沒有敘述的媽媽市場賣魚之過程。

    第四事件返校日,將衝突情節在這裡,做最後的解決,主題及作者的動機、目的,逐漸的明白明朗。黃老師要王鴻文帶話,叫曹立祥來拿成績單,回家的途中,老師開導他,很多偉人小時候都很窮苦,但能潔身自愛,工作賺錢但不忘上進讀書,賺錢做低微的工作,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應該不好意思的,反而是工作完後,就整天玩鬧,一身骯髒的野孩子行為。這段安排黃老師開導曹立祥,亦帶出作者的理念和想說的話。

    最後故事的結尾,媽媽賣魚回家,曹立祥將賣油條的事,告訴媽媽,媽媽臉上有笑容,並不反對這件事,還要幫他把錢存起來,情節及氣氛從悲傷困苦,轉成欣慰,露出一生機,飛象的畫面又從他腦海中浮現;這一段透過曹立祥的思緒,呈現主題,亦帶起撿蝦時所想起的蝙蝠,和黃老師的話,達到前後呼應。之後再安排王鴻文應曹立祥的邀請,下去撿蝦,曹立祥腦中又浮出小飛象的畫面;作者將主題再一次強調,讓主題能迴盪在讀者腦海中,增加餘韻趣味。

結論:

    故事的情節,建立在人物遭遇衝突的反應,更在解決之後對主角性格的呈現與影響。主要衝突點為,第一,父親音訊全無,家中面臨的斷炊危機;第二,之後擔心自己不能容於羅朝根自立,但玩鬧的生活;第三,面對王鴻文時,怕自己比不上他家境、用功、整潔,被他譏笑;第四,深怕自己變成蝙蝠不能容於任何一方,所幸黃老師的開導,使衝突得到解決。

    在人物性格方面,作者透過客觀事物來突顯人物主觀個性,如魏叔叔的大鬍子,王鴻文及羅朝根的外觀對比出個性。當中以方言音譯的詞彙,可豐富及表現出地方文學特色,深入其境之感,但是否會過多,則要考慮兒童對方言認識的多寡,及避免混淆國語的學習。在插圖方面,依學生所認為,好的插圖能增加小讀者的興趣外,還能加強閱讀時的想像及印象,亦能培養美感的觸覺,本書所使用的插圖內容,以爸媽的悲苦,畫出故事特色及背景,蝙蝠與小飛象則用一明一暗的方式呈現,表現主角掙扎心情的矛盾,但主角本身略嫌太過悲傷樣,不適合小孩子的形象,尤其是兒童文學,還有其他人物及場景的插圖,也不太夠。本書使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較能取得共鳴,但過多的內心戲(心理活動),兒童是否能明白了解?

    整體來說,本故事主題明確,故事豐富,形容生動,能引起小讀者的注意,也充份扮演兒童文學教育啟發的目的,幫助小朋友在人生的分歧上,做重大決定,除去自卑,適應人生,努力向上。

參考資料:

陳郁夫著,胡明琪圖:《蝙蝠與飛象,中華兒童叢書中年級文學類,開本25,頁59》(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6.12.30)

洪文珍著:《兒童文學評論集》(台東:臺東師院語文教育系,199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