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創二甲110302113楊佳琦
當夜晚降臨,仲夏時分的舞臺揭開幔障,詩人與伶人、仙人與凡人、為愛所苦與為愛而歡之人,都在此時粉墨登場——他們既身陷其中亦旁觀於外,他們既是演員亦為看客,愛情在他們之間兜兜轉轉,命運在他們之間往往復復,這究竟只是一場掌握在仙神手中的遊戲,還是一場荒誕玄奇的夢境?
從小我就常進劇院看戲,我第一次看當代傳奇的的戲是2007年的《水滸108》,那時便對吳興國老師結合現代藝術與傳統劇場、西洋劇本與東方戲曲的表演形式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演出方式能讓傳統觀眾接觸新穎的西方作品,更能讓年輕觀眾認識古典戲曲之美,使原本在青少年一輩中逐漸寂寥的古典戲,能以全新的姿態浴火重生,進入世人的眼中。此後,我便時常在當代傳奇製作新戲時進劇場觀賞支持,這次的《仲夏夜之夢》也不例外。
《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經典的愛情喜劇作品,故事分為多條支線,其一是為了慶祝Theseus公爵和Hippolyta女王即將到來的婚禮,一群由平民組成的劇團開始排戲,以在婚禮上演出;其二是是平民青年Lysander與貴族少女Hermia、貴族青年Demetrius和Helena四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另一條劇情線則是仙王Oberon和仙後Titania之間的爭執,以及由小精靈Puck引發的一連串陰錯陽差。而當代傳奇的《仲夏夜之夢》在劇情上並沒有做出太大改動,但在各種藝術設計上都結合了中西元素,讓兩種本是截然不同的風格融為一體。
比如服裝設計上,雖然老師表示衣服很刺眼,但從我看戲的四樓看下去,其實我覺得服裝造型都蠻好看的,仙王仙后充滿夢幻神秘的奢華感,Puck更是令我印象深刻,緊貼全身的銀色亮片遠遠望去使他看起來真的就像是個森林精靈般,也許舞臺真的需要一點距離美吧。
在音樂上,大概是因為我是個外行人,又或者是看的場次不同,無法聽出老師所謂唱得不好的部分,至少就我一個不懂音樂的觀眾聽來還挺好聽的。我想,使用西洋音樂劇的唱法,對劇團而言應該是一個非常艱困的挑戰與大膽的嘗試吧。至於歌詞的部分,我確實有感覺到與唱曲結合起來融合的不是很好,專精於古典詩詞、古典文學的大春老師要將西洋劇本中的台詞改編得既有原著味道、又能融入東方戲曲,想必是一項很不容易的任務吧。
《仲夏夜之夢》中的Hermia敢於向父權抗爭、追求自由戀愛,代表著莎士比亞對封建觀念與女性權利發出的不平之鳴。劇中的男男女女都充滿個性、人物形象鮮明,具有個人思想與自我認識,勇於向傳統及權力發出挑戰,正是新時代人物的特色。此外,逗趣可愛的Puck更是一個畫龍點睛的角色,若沒有他在其中穿梭,製造出一場場誤會與危機,這也就只是一齣平凡的戀愛戲碼,而不會有高潮起伏、令觀眾緊張的時刻了。
如同貫穿全劇的那齣由平民所演的戲中戲,這整個故事,便是一場戲。每個人都在舞台上表演,同時也在看著旁人的演出,仙界神靈看著凡間、權貴看著平民,但同時下位者也正看著高位之人。或滑稽或幽默、或哀傷或歡喜,全是由戲裡戲外每個人所共同營造出來的感情。現實與虛幻只有一線之隔,人類不懂魔法,但每個人心中,必然都有無數活蹦亂跳的森林精靈,以及可以自由揮灑宣洩情感的魔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