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的觸動
題西林壁 唐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蘇軾遊覽廬山,為什麼不能便是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你身在廬山之中,視野被廬山局部的峰巒所遮蔽,一次只能看見廬山一小部分,無法全部看清,這是蘇是在看見廬山後借景說理,訴說廬山在各種角度距離看的樣子都不同,也說明在人生中我們生活如果只是以小的範圍去看人生,則你就不會看清楚人生的的真正樣貌,在自己的生活也是這樣的,如果只是以局部的範圍去看待人生,則你會錯過很多事,也會看不清很多事,例如,看到別人表演,你只覺會得他表演的很好,卻很少想過他花了多少時間及心血來不斷練習這段演出;路過一個乞丐旁邊,見他乞求路過的人給他幾塊錢,自己心想他活該,為什麼不好好工作,最後搞到要來要飯,你卻不知其實那個乞丐以前是個小開,最後卻因為火災把他的家人和產業全部燒死和燒掉;如果你看到這個人臉部有一半有是皺皺的,就覺得他噁心,而不跟她說話,你卻不知他是為了把人從火堆裡就救出來的英雄,卻被燒傷了臉;有人的腿跛了,你卻因為她行動緩慢,嫌他麻煩而不找他出去玩,卻不知他是為了救一隻差被被壓死的小狗,而腿被車子壓到,這些都是人用小的範圍去看世界,人的眼睛被外表所欺騙而沒看清內在的涵養,有些人會因為身不同的環境,而以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所以會有主觀的看法,想認清事情的全面貌,必須超越狹小範圍,擺脫主觀成見,這樣就可以不被角度的問題所影響,進而認清事情的全貌,人如果如此,則在觀察世上事物便可理解他的內涵,不局布於他的外在,認清了事物,在生活上,就不會被障礙給蒙蔽,而會看清駛向障礙的後果,並把人生方向轉正軌,不再向著障礙往前駛,如果認清了事情全貌,則會看到事情被後的真相,而不是只看到表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