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戲那天整天陰雨濛濛,從上午起便捨棄了平常競速用的鐵駒,過著看似愜意的流程。晚上城市舞臺的《化人遊》,是我第一次踏進舞臺觀看,無論這舞臺是說城市舞臺;還是灰濛濛城市中的一處舞臺。

 

        第一次!第一次進劇場觀劇,一般來說莫不就是興奮、緊張、期待或是無感,我在座位上,就歷經了緊張、期待、興奮以及一部份的無感。對於古典戲曲,腦海中無不就是那些電視上、DVD上看到得記憶泡泡,那些泡泡中的畫面,都有著不同的鏡頭再追焦,有著一行兩行的字幕在浮現,這便是我所緊張,沒有經驗的我,深怕為了看兩旁的字幕錯失了畫面,看畫面缺漏了臺詞,在現場我手中沒有暫停鍵;至於無感,倒是因開演前與身邊的三五好友們玩玩自拍,聊聊演員,沖淡原本對戲得緊張、興奮與期待,顯得有那麼一點無感。但無論我是準備著怎樣的心態,鑼響了、幕開了、燈暗了、神奇得漂流記就也開始了!

 

        《化人遊》是清代丁耀亢得劇本,算是一部醒世的作品,劇中藉由何皋得奇遇,點出道家與佛家逍遙又真空妙有的人生。劇中融合道家與佛家的思想,藉由仙船、鯨腹、屈原、魚骨廟與龍宮宴點出迷航,再由出龍宮又在蓬海之中,回首這一大圈驚奇幻夢倒是一場七彩泡影,也應了「紅塵幻影青史迷蕉吞舟魚腹駭浪驚滔望浮雲决志逍遙變古今一場好笑」之說詞。丁耀亢此作實令人觀戲中處處有思,句句能想,人生之巧妙與迷航皆在一《化人遊》中:海中能容鯨,鯨腹可佇三閭,橘中能坐二仙等。細想來處處有其喻,卻不是那麼容易能看懂全劇之隱喻,就此劇所欲傳達的人生,自當可一再觀之聽之咀嚼之。

 

        然而丁耀亢,為了某些劇情需求,以其時代思想上得限礙,有些不是那麼完整的地方,總是讓現今的觀眾不太理解他的喻義。舉二例我在觀戲中所好奇的為說:其ㄧ、仙船共渡之眾仙,有幾位有點不是那麼得有「仙」格如飛燕,雖說劇中西施便有提及其紅顏禍國,但飛燕躋仙橋倒是令人匪解;其二龍宮,龍女與何生的分別,就劇中觀之,他們得分離並不是那麼的必要,而龍女在劇中給觀眾的感受,便是阻礙何生誤破紅塵的關鍵,成了何生最後的一道關卡─「情」,但卻在陳述上,現今得觀眾卻不一定那麼得接受。

 

        最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在《化人遊》得演出上融合了現代的元素,利用薄幕建造出海底的朦朧;巧用異香塑造仙境的芬芳。雲霧、泡泡、燈光再加上傳統戲劇原有的道具,倒是一齣古代與現代並行的新古典,也無怪乎言道此次是一個融合4D得新嘗試!

20150525_172755[1]  

20150525_17285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嚴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