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421594_816283825147548_1920410406_n  

天命反側,何罰何祐?―《天問》﹙吳柔﹚

第一次接觸《李爾王》是在大一的選修課上,當時只覺得與這個故事的共鳴很小,因為這樣政治鬥權的世界離我太遠,這般太過殘酷的人生似乎只會在八點檔中上演。那時只看到悲劇表象的殘忍性質,卻忽略了底層對於人性的探討與情感的悲傷。直至這次欣賞台灣豫劇團改編自《李爾王》的豫莎劇――《天問》,才被演員們私心裂肺的情感表現震撼直擊,進而了解到這些事情演變至如此的最初因和果。當我們把表面的布幃拉下來時,你會發現,藏在底下的最終都是那份渴望愛的心。

我在三歲時就知道兄弟姊妹間的關係是如何操作的,但是遲至十三歲才第一次了解何謂手足壓力。

當時姊姊剛上高中,而且還是以不低的分數考上當地有名的女校;在我身後的弟弟則是看著前方兩位姊姊,被耳提面命的告誡那是典範,是學習的對象。處於昏天黑地的國三時期,一路埋頭苦讀,就怕被人說長道短,也怕被親戚小瞧,但最怕的莫過於看見父母眼藏不住的失落――那像一顆啞彈,以無聲的方式爆裂你的胸膛。害怕的事情太多,害怕未來,擔心考試,永遠在憂心明天,又要怎麼把握今日?我的成績不比姊姊好,卻被要求相似的成就,求學路上免不了的跌跌撞撞把初生的自信銳氣都磨平;想放棄時一轉身卻看見那裡有雙眼睛盯著我,把我的一舉一動、一哭一笑、每個成功和失敗通通盡收眼底,放棄的念頭被看得透徹,就連逞強也顯得懦弱。

原本以為是我領著人前行,沒料卻是在無形中被逼迫向前的成分比較多。當時是這樣一個狀態:進也難,退也難。中間者的掙扎誰人知?

因此,再次看這齣戲時,最有所共鳴的是邠赫拉女王的二女兒,都紹的心境。

許多論文或文本資料向來都只討論原著中小公主考狄利亞的人物形象,大公主高納里爾強勢潑辣的個性偶爾也會為她帶來學者們的關注,但至今,我卻沒見過有誰替二公主里根分析形象、為她說話。難道出生的先後會影響人們關注的程度?有誰的眼光與心思可曾停留在次女身上過?

我想或許只有同在家中排行老二的,最能了解她的心境吧。

都紹夾在順位正統繼承人大公主都緒,與最得寵的小公主都維中間;她的心狠手辣不如都緒,也做不到都維的純真善良――既沒有權勢也不是母親的最愛,個性比上不足比下太餘,這樣的她,家中位置究竟在哪裡?在母親心中又有多少的份量?或許正是這份憂心被拋棄、不被看見的害怕讓她尖酸刻薄,築起權勢的城牆以保護自我,對權利、慾望與愛情的渴望都以無安全感做為驅動力在心底指使。飾演都紹的豫劇辣但,張瑄庭小姐,在導讀手冊中提及:「莎翁筆下對於人性中善與惡之間的心理層次,有很深刻的描寫――大善之人有其可恨之處,大惡之人也有其可憐之心。」是的,對於這位二公主,無論是榮華富貴或是愛情都以一己之力追求,她可以說是被迫獨立的女性腳色,處在兩難間必要尋找一個可以支撐自己的支點,靠誰都不牢靠,靠自己最好。對愛情更是熱情不猶豫,勇敢追求真愛的表現呈現今日女性勇往直前的特質。看著身著民族異服的嬌柔身影在台上將自己的母親抗拒於千里之外,人們只見她的不孝與貪欲,誰能夠理解那張妖媚臉孔下的憂鬱和不安﹗

《天問》基本上除了李爾王性別上的轉換、由英文改文言和東方民族風的異國情調外,內容大致上與莎翁的《李爾王》無兩樣,我想這可能就是讓我略微失望的地方。基於已經理解《李爾王》的內容為前提,此次去原本希望能夠看見不一樣的詮釋,但遺憾的是,從劇情到結局沒有一個地方是有獨出心裁的變動。我不是很了解在戲劇界裡,「改編」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而不至於失禮或是冒犯版權,但是今天來到這裡,是期望能看到一個除了服裝、民族、語言都不同的親情與權力鬥爭外,更想要看見一個融入東方道德文明的舞台,而不是全盤接受西方的想法與劇本。演員們精湛的演技、肝腸寸斷的哭嚎、精確的燈光效果與完美的舞台,無一處不是帶給我驚喜的,唯獨缺了那份劇情上的巧思創新,讓我有悵然若失之感。

「天命反側,何罰何祐?」是屈原《天問》中的一句,也可以說是《李爾王》中不斷在反覆詢問的意旨之一。天命從來反覆無常,何者受懲何者得佑?降罪與受寵的標準又在哪裡?事出必有原因,前因必造就後果,而最初的「因」又該去哪裡追究?難道不都是人為嗎?王逸在《楚辭章句》提及:「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但其實無論是佝僂行於江畔的屈原或是在狂風暴雨中哭嚎的李爾王/分赫拉女王,他們真正向天尋求的,並不是能夠一一回答他們無數問題的人,而是一顆接受自己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貍子六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