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筱涵 系級:中文四C 學號:401010755 成績座號:26
從小聽相聲瓦舍長大,家裡蒐集了好些DVD,老段子能夠倒背如流,這次倒是第一次看了瓦舍的現場演出。此次《賣橘子的》由瓦舍鐵三角馮翊綱、宋少卿、黃士偉聯手打造,馮宋二人之間的默契自不必提,黃與之亦十分契合,屢屢起上畫龍點睛的效果。劇場的燈光效果簡潔有力,舞台設計並非傳統相聲那單純的出將入相,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就了事,配合劇情需要有台階、有竹簍,而演員則依劇劇情需要,光是台階的落差,便可演出許多劇情。多年來相聲瓦舍的作品已經走出純相聲,而是往現代戲劇的方向拓展,加入多方元素,然而亦不忘其初衷──整齣戲是以「相聲表演」作為基礎。
《賣橘子的》的劇名出自〈賣柑者言〉,當中亦摻雜許多中國古典文學,約略分成四段,楔子介紹三兄弟,大哥賣米發了大財、二哥賣蘋果發了大財、三弟賣橘子,橘子賣不出去,他便逢人向他們說故事,在其後的劇情中,三弟則會不時穿插進來,就向全部都只是他說的一個故事罷了,使其似假還真,真假難辨。馮寫劇本,特愛穿插中國古典文學,這亦是他的特色之一,且尤愛諧音雙關,如同第一個段子〈紫湘記〉,他又說又演到流亡學生的八個同學為了紫湘姑娘送來的糖粽打成一團,人稱「糖粽八打架(唐宋八大家)」,再仔細回想他方才介紹的人名中,確實就是那八人的姓,令人會心一笑。(觀劇過後,瓦舍還真的送給來場觀眾每人一包「糖粽八打架」,實在別有用心!)
其實馮翊綱挑選為段子的中國古典文學,並非那些冷僻的經文,而都選了較為耳熟能詳的故事,或是在以前國文課上絕對學過的名人大家。由於我正是中文系出身的,並不覺得他影射借用的梗有何難懂,但對於中國文學沒有鑽研的一般聽眾而言,如他提到水滸傳裡晁蓋一夥人要向青面獸楊志劫取生辰綱,又或蔣幹盜書等橋段,或許就有些晦澀了。
馮翊綱既為編劇又為演員,他在其新書《賣橘子的字我解嘲:馮翊綱劇本‧極短篇》自序中亦言,他並不認為這齣戲所用的梗都是好懂的,「一齣相聲劇,素材來自《古文觀止》、《搜神記》、《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時空,在溯古泛今的大江南北穿梭。不迎合大眾,不符合『時尚正確度』。我猜,初步只能引發國文老師、歷史、地理、博物愛好者的共鳴。」
然而我想,正因為如此,這齣戲才會有更多的深度。《賣橘子的》一戲已少去許多馮翊綱前幾作偏 向單刀直入的說教式性質,而不直接言明,是潛移默化於對話中,待觀眾自己去體會。劇中宋少卿及黃士偉的演出也可圈可點,正好一捧一逗,而兩人一搭一唱的逗趣演出也總令我捧腹大笑,也不忘嘲諷一下時政。像下半場開場黃士偉慣例的高唱一曲,而下半場則多了更多的老段子,有《蔣先生,你幹什麼?》的〈蔣幹盜書〉及〈草船借箭〉,《東廠僅一位》的〈楊家槍〉,還有比較新的,《情聖阿弱》裡的〈白鱀豚〉。每聽到一個熟悉的老段子,昔日的歡笑便會浮上心頭。舊粉絲既能回味經典段子更顯親切,新粉絲的也可以做為新段子聆聽,真是一舉兩得。
我特別喜歡馮翊綱的嗓音,喜歡他咬字的方式,音色渾圓,一字字清清楚楚,毫不沾黏,乾淨俐落。戲演到一半,正到了馮說話,我短暫地閉上雙眼,隔絕視覺。然而光用聆聽的,便是一個奢華的聽覺饗宴。聽他說話實在太過癮又太舒服了。整場看下來,深深感受到了現場的舞台魅力,演員的每一個動作都比從電視、視頻上看到的更生動、更有力道及張力,由於我坐在第二排,離舞台十分近,可以仔細不看漏演員的任何一個表情。真要論來,我認為《賣橘子的》以故事結構勝過了前面幾作如《瓦舍說金庸》、《緋蝶》,確是今年值得一看的好戲!
(而後,又鬧出了「副市長姪子」這一事,瓦舍也很快地錄影片作出犀利回應,「富士長的姪子」真是太幽默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