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獅吼記》是我人生第一場現場觀看的崑劇,多次事後回憶都是驚喜與喜愛,同時也感到十分幸運,其一有幸,是初體驗盡是在古色古香霧峰林家花園度過,使我與戲劇能拉近距離:其二有幸,是觀賞的戲曲便是眾所皆知並耳熟能詳的《獅吼記》,對我這初學也是首次觀賞崑劇的熊生來說不但不吃力,還能跟著劇情一路與四周的觀眾暢懷大笑。
因必須在四小時的時間內先後參觀霧峰林家與崑劇欣賞,所以整體行程的安排較為倉促,戲曲的表演也只有兩齣,對於以事前在家中做好功課的我與妹妹來說,總覺得還不滿足。 但不滿足並不代表不滿意,相反地,而是對戲劇引發了興趣與喜愛才不禁抱怨時間過短,顯得我與妹妹貪心且不知足。
我們很貪心,連座位的選擇位置都斤斤計較,就是不要正對舞台的坐席,反而直奔左側二樓的平台,因為那兒可是過去夫人與小姐們專屬的位置,連上樓的梯子都有木門掩住,以設計而言,這條通道還能讓夫人與小姐們直接從廂房來到大花廳,沿途可是保護的完完整整,沒有拋頭露面的可能。 也因為位置的選擇,我與演員的距離非常貼近,能觀察到角色的每一分神態與動作,連細微的瞪眼、挑眉皆能細細觀賞,使心靜更加貼近劇情。其中印象最深便是被柳氏的藜杖嚇的一愣又一愣,待接近劇末而入戲更深,連柳氏的一聲高音都下意識的繃緊神經,像極了台上挨打的季常。
且有關動作之精細,雖觀戲角度並非最佳席位,但從略左後的視角欣賞,反而能看見道具的精美以及演員在科白上的細膩。舉例柳氏在開關珠寶盒的過程,每一格抽屜皆有扣環與裝飾,這是坐在正對舞台的位置所無法觀察與欣賞的。再舉季常替柳氏梳頭的動作,雖作為梳子的道具無法與假髮進行直接的接觸,但季常在柳氏撥弄髮梢的小心翼翼以及梳理後細心的將短髮從梳子上拿去的動作,都精細且自然的不可思議,當然,這些動作也因為角色相疊、道具相交成了我們較側方的觀眾才能欣賞到的好運。
而在之中的過程,我也開始比較現場欣賞與平面影響的差距。現場的震撼與時空背景那是基本且無法替代的,可是比起那些,我更體會到了「鏡頭」的重要。平面的影響因拍攝角度,可以同時將正對位置的衝擊與側或後的精細匡入畫面,但這些影像卻非由自身發現也並非己出的視角,少了自主去融入戲劇的觀察與那份主動。我想,這分主動便是「入戲」與「出戲」的差別。 再論這份主動的觀察,我想也是需要功力的,如同老師所說,要不是有幸相遇《獅吼記》這較通俗的劇本,只怕我也難以進行觀察,因區區想理解角色說唱的內容便耗盡腦力,怕是無法去融入角色情感、觀察科白以及開心且放鬆的隨著劇情或喜或悲。

最後,因自知不足,所以對於本次觀賞也只能講述到角色科白的部分,關於劇本本身的安排只覺得精彩,還暫時無法提出異議或更好的講評,希望下次能多多累積實力,才能從另一個更深且更完整的角度去觀賞崑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