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書生王魁苦讀詩書,十載寒窗,與義弟張興相偕別母上京赴試,遇名妓焦桂英,正逢科期延後三個月,王魁欣喜桂英聰明秀慧﹑潔身自愛,出污泥而不染,遂於等待科考期間,與焦桂英締結情緣。考期日近,王魁起程赴京,桂英送郎登程,途經海神廟,眾人進廟祈求,王魁求海神爺助佑其榮登金榜,桂英則恐其得意功名而遺棄己之出身,王魁咒誓,如若負心於桂英,則願為女鬼活捉身亡。王魁高中狀元,主考官韓相爺喜王魁之才,意欲招為女婿,王魁利慾薰心,謊稱家無妻小,入贅相府為婿。桂英久候王魁未返,進京尋夫,方曉王魁已負心忘情,闖官辯理,卻反遭王魁亂棒逐之,桂英痴情夢碎,返海神廟向海神爺訴冤,誓報王魁負心之仇,撞柱自盡。海神爺認其為因果輪迴,應允焦桂英魂回陽間索取王魁之命,王魁負情負義,終為桂英活捉索命,遂其咒誓。

---翻錄自 宜蘭縣歌仔戲推廣協會http://www.angelopera.twmail.net/

   

    先說說該戲團吧!本劇王魁既是「窮困」書生,但在現場看來,我卻看不出這窮困哪裡到底窮困,全場衣服最光鮮亮麗的是他,最金光閃閃的也是他(在未高中前)不知是劇團廉價,還是編劇稍做異動,這書生從頭到腳沒一處讓我感到窮困應有的樣子。再者,演員的唱詞,不知是字幕錯,還是他們背錯,有不下五、六處兜不攏,若說是演員用不同詞表達相同意思(港片常如此),那為何剛好那幾句特別含糊,幾乎聽不懂,這事讓我非常疑惑,但一百塊而已,我還能說甚麼...。

  

    再說本劇,此故事情節與同為大宋時期的「鍘美案」十分相似。不知是男兒薄倖本相同, 還是鍘美案是以王魁故事為藍本,這就不得而知了。

   

    他們同為窮困書生,在考試前與情人海誓山盟,高中後即棄之不顧,且同為「入贅」高官世家,若也同為實事,兩人可算是隔空拜把的兄弟。
    為不同處在於,兩位女主角的選擇不同。鍘美案的秦香蓮,,選擇告到開封府包公前,包拯不畏權貴,大義凜然,把忘恩負義的陳世美判刑斬首。 而本劇的焦桂英,則選擇自盡,變成孤魂厲鬼等待報冤。

   

    但以現今來說,如包公這種百年難得一見的清官,如今的社會可說是幾乎沒有,且包公後面還有皇帝撐腰,而現在的法院都是三審制,不是一個法官做的決定就算數,倘若包公、陳世美是現代人,陳只要在提上訴,買通其他高官便可逍遙法外。所以戲劇裡的陳世美被鍘,雖然大快人心,但就現實面來說,只是滿足大眾期待,實則是現今可遇不可求的事。就像台灣首宗銀行搶案(李師科案),原本被告的王迎先,因「求助無門」,只好自殺以示清白。如此看來,秦香蓮可說是剛好遇到包公如此剛正不阿,又不攀權附貴的清官,才得以伸冤,而本劇焦桂英就無如此幸運得此清官相助,所以就選擇自殺,再化作厲鬼,一吐怨氣。

  

     總之,說到頭,兩齣戲都表達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男兒薄倖必死,只是表現方式不同。一個人做了虧心事,想必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如本劇王魁,在知道桂英自殺而亡的消息時,想到海神廟的誓約,想必心裡十分恐懼愧疚,終日提心吊膽,榮華富貴未必得到快樂。這告訴我們,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誓不能亂發,話不能亂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人但求腳踏實地,問心無愧,方能頂天立地的做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