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綱】一首詩的觸動
【題目】止於至善
【詩集名稱】四書之首《大學》
【作者】尚未定論,一說是曾子所作;一說是孔門七十子後學者所作。
【原詩作】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註解】
博學治國的方法,在於崇高顯明的德性,在於親近民眾,在於達到德行最完善的境界。知道追求的是止於至善,然後內心有了確定的方向,有了確定的方向之後,才能內心寧靜不妄為,內心寧靜不妄為之後,才能安然於各種環境,安然於各種環境之後,才能事事考慮周詳,事事考慮周詳之後,才能對於德行有所得悉。任何東西都有根本與細節,任何事情都有開始和結束,能夠知曉先後之分,那麼就接近進德修業之道了。
【內文】
為什麼這篇《大學》的首章會成為一篇觸動我的詩呢?其實裡面有一句話,是我們高中導師在畢業前夕,送給我們的一句話,那就是「止於至善」,這是她很喜歡的一句,雖然書本上總是告訴我們,「止於至善」就是德行要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但是,老師用很她的解讀方式告訴我們,她說把一件事做到完善,並且能夠追根究柢,但不用過多的鑽牛角尖,甚至是超出事情範圍,俗話也告訴了我們「物極必反」,想必「強求」並不是件好事……,還有一些老師以前的故事。而到了大學,似乎又更要懂得這句話的涵義了,當然,一小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消磨了我不少的銳氣,所以這句話對於年輕、凡事總要爭第一的我來說,更可說是一種新的想法和體悟!
以往,我們都是被迫要讀這些古書,大致上,大家都是隨便翻翻,古文看一遍、翻譯看一遍,可以考試就好,缺少了幹勁,直到前幾年msn有一個標語,「似懂非懂不算真懂,追根究底止於至善」,而「追根究底止於至善」也曾出現在王永慶的管理世界,他對於事情的一種態度,他覺得對於每一件事情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是不能超出事情的範圍。這種態度對於我們在大學的學習之路上有很大的助益,他告訴我們每樣技術都應該要了解它的原理,而不是只學著要怎麼操縱,當我在學著一樣東西時,時常也會想著,這東西以我現在的方式去學,那麼我10年之後還會使用嗎?這技術我能帶著走嗎?還是應該要改變我的學習方式?
然而,大學是個充滿學問以及誘惑的地方,我們最初進入大學的目標,往往會隨著時間一起消磨殆盡,但,如果我們能有一個切確且堅定的方向,也許就不會那麼輕易的被誘惑了吧!還記得有一堂課,教授問我們以後要做什麼?他讓我們開始思考這嚴肅的問題並且教我們開始去做,把想做的事一項項列出來,再利用大一的時間裡,盡可能把沒有興趣的刪掉,提早我們的摸索時間,早一點動手動腦,開始做這些事,能對未來做多一點的計畫,不要到快畢業了才去面對這等問題。而教授所講的東西,又讓我想起高中班導所告訴我們的事。而現今,甚至於有些大企業,以勤勞樸實的態度在追求一切事情的合理性,並且以「止於至善」做為最終的努力目標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