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人-探春》為今年國光劇團的年度大戲之一,由第一部《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搭配著《探春》在適合不過了。《探春》一戲為國光劇團的新戲,在小說《紅樓夢》中與王熙鳳一樣,是個能夠管理治事之人。從劇中〈抄檢大觀園〉的橋段,便可看出探春一身風骨傲氣;當王熙鳳帶眾嬤嬤前去秋爽齋搜檢時,唯有探春護著下人,信心滿滿地讓嬤嬤們翻箱倒櫃,搜檢未果,王熙鳳卻讓王嬤嬤直接搜探春之身,這下趙姨娘可氣急了,探春賞了一掌給嬤嬤後,便將王熙鳳請出秋爽齋。當然,除了〈搜檢大觀園〉外,在小說或戲劇中,還有許多探春展現實力的地方。比方說《探春》最末,因榮、寧兩府家道中落,探春果斷地自願前去與番王和親;又或是戲初,探春生母趙姨娘為了喪事與探春爭執,探春卻堅持應案例行事。探春性格越發凸顯。
因為工作關係,遲到了半小時之久,到達國家戲劇院時,《探春》早已開演,但這不影響劇情的脈絡,戲劇告了一個段落後,我進入劇院坐在四樓的位置,而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位置(即使有些距離看不見細節)。首先,我看見了和傳統不同的設備,在傳統戲劇表演中,舞台與觀眾的距離是接近的,凸字形舞台與觀眾平行,只有舞台高、觀眾在台下的視角來看戲,當然這樣的舞台設計,左右兩邊的使用度有限,大多都還是在舞台後方做準備或是進出舞台。而國家戲劇院的舞台是呈現凹字形,這樣的舞台呈現出了傳統無法表現出的層次感,在舞台兩側皆有五個可出入的地方,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不影響戲劇品質;其次為舞台燈光效果,早期的京劇演出是完全沒有燈光效果(因為古時候哪有電燈?),到了現代,開始有了燈光,甚至到了當代,已經有專業燈光師在為戲劇掌控一切的燈光效果,而《探春》的燈光效果讓我歎為觀止。舞台上的燈光能夠用五顏六色的燈光,來代表當下喜怒哀樂的氣氛,比方說一開始趙姨娘悼念趙國基,此時舞台的左邊呈現藍色光影,而右邊則無效果。又或牡丹花開時的紅燈鮮豔,到後來慢慢參入紫色詭譎,這些都是傳統戲劇所無法呈現的效果;再次是舞台上方帷幕的搭配使用與背景,在國家戲劇院鍾,是能夠用一種藝術風格強烈的方法,將布幕緩緩地掀起,而且是能夠只掀起一邊或兩邊,人物出場時,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掀起樣式,來訴說等會兒要登場的人物性格、劇情內容或是其他可象徵的特質。這樣多層次的意象手法,在傳統舞台中無法表現出來,唯有改良後的設備,才能夠做出高超技巧的變化。在背景的部份,傳統舞台能夠用兩種到三種背景的變換,而且是畫師親手設計,在觀眾眼裡,那也就只是一幅畫,沒有特別地突出。然而在戲劇院中,可以看見在背景設計上的用心,比方說大門,那是能夠吊掛在舞台上方的,且能夠隨時移動,若人物要出場時,除了從兩旁外,也能先將木門排列好後,演員在從木門後方進入,彷彿就像是真的從門外進入到了屋內;最後,這次讓我最最驚艷的,就屬那些在舞台前方的樂手們了。早期的舞台設計,不論是凹或凸,樂手大多就坐在舞台旁邊,除了能夠讓聲音最出來外,也能夠觀察演員的動作、表情、嘴型,來判斷是否要延續音樂。然而我卻看見了戲劇院內,樂手們聚集在舞台的前方台下,除了有傳統中國樂器之外,還看見了大提琴與西方大鼓。當然,在戲劇改革的洪流中,中西融合不算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但是,在樂手們的前方多了一個指揮手,但是這指揮手不是只有指揮樂手們,他的任務極大,這個指揮手取代的是傳統樂手必須在舞台旁觀察的能力,在當代戲劇中,指揮手也身兼觀察者的角色,他必須要一邊看著台上的演出,觀察演員的一舉一動,進而指揮樂手們何時需延長、何時停止。戲劇院中的音場更是無話可說!
除了硬體設備的改革創新外,在新編戲劇的過程中,也不失戲劇的傳統。在進入戲劇院時,每一個角色登場,不再像是傳統戲劇將角色平面化,而是每一個角色個有特色,且性格立體明顯,喜怒哀樂皆由動作、表情、口吻表現出來,當然最重要的性格主軸也不缺,王熙鳳的高深莫測、探春的聰敏機警、趙姨娘愛女心切等,連周邊的陪襯角色也都個性鮮明,丫環愛說三道四、傻丫頭一面像過場一面又參入戲中、司祺對愛情的堅持等。
在未來,傳統戲劇肯定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更重大的改革,在創新交織的時空中,總是有不被填滿的空隙,這些空隙中所留下的,則是戲劇的精神、傳統與文化,最終戲曲怎麼創新改革,還是能夠看見那一份努力與感動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