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有緣得到幾張朋友送的公關票,便與幾個同好約齊了去欣賞臺崑、湘崑聯合演出的《風箏誤》;從捷運敦化站下車,,步行十數分鐘便見到城市舞台外面那圓柱狀的透明電梯,讓我第一眼就被這充滿藝文氣息的建築物給吸引住。
進了劇場,斗大潔白的風箏懸掛在舞台上方隨著空調規律地旋轉;隨著演出開始,風箏便從高處落下,像斷線的木偶般垂落在地,讓人一下便明白了這齣戲的主題─風箏。燈光緩緩亮起,第一幕《閨哄》便點出詹烈侯二房與三房之間的爭執,兩家互不相讓,中間甚至築起了一道高牆,這也造成了其後戚家公子和韓琦仲放風箏所導致的一段姻緣。
故事起源於戚友先向韓琦仲討風箏上的畫,而韓琦仲順手把自己的詩給題上湊合了事。爾後風箏落入詹家,戚公子派人去討,詹家才貌雙全的二女兒和詩歸還,此詩讓韓琦仲自嘆不如而心生愛慕,於是冒名在風箏上做了首詩求親;不料風箏落入了詹家大小姐愛娟的手中,愛娟誤以為是戚友先所作,遂冒充淑娟,拜託奶娘邀約月夜相會,韓琦仲冒名前來,被愛娟奇醜的模樣嚇跑。後來愛娟被父母許配給戚友先,洞房花燭夜誤將夫君認作韓琦仲,戚友先見新娘是醜陋的愛娟,暴跳如雷。愛娟之母趕來相勸,並准其再娶三妻四妾,友先方才罷休。韓琦仲在高中狀元之後,由義父的策畫下娶得淑娟,過程幾經波折但最後終成神仙眷侶。
在演唱的部份,主角群大多以崑曲唱腔來唱,而較不重要的配角則多以蘇白演唱,一雅一俗之間便能得知每個角色在戲中扮演的特質,如淑娟與韓琦仲、戚友先與愛娟,前者多優美唱腔,後者則多以蘇白對談;尤其令人有趣的部份在於愛娟的唱詞,藉由表演者刻意拉高和顫抖的尾音,表現出其使人恐懼、難聽的聲音;另外唱詞則因為是清代才創作之劇本,故用詞方面較白話,少了那些偏僻的語句讓整齣戲簡單易懂,無論男女老幼都能輕易看懂,也算是觀賞崑曲的入門選擇。
整齣戲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兩個男主角看見醜婦愛娟的反應;韓琦仲第一次見到愛娟時是在黑夜中,相談之下,韓琦仲先是疑惑其風箏上的文采和愛娟的談吐不符,其後點燈看見愛娟容貌,原本愛慕之情頓時化為烏有;對於愛娟的投懷送抱,韓琦仲躲避發抖,最後則趁乳娘察看時脫袖逃之夭夭。演員在台上生動的表情讓人如身歷其境般,好似能親身體會到那可怕的場景;看見愛娟面容時那驚訝地說不出話來,只能低頭不斷嘆氣,並充分的利用顫抖的語氣表達他那誠惶誠恐揣揣不安的精神。再來是被許配給戚友先後,戚友先看見愛娟時厭惡的神情和其後被誤認是韓仲琦,覺得自己當了現成烏龜,火冒三丈的就要罷婚等等,將愛娟那粗俗醜婦的形象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兩個男主角又是一個極端的對比,一個用功苦讀一個遊蕩嬉戲;一個正人君子一個尋花問柳,最後兩對夫妻恰恰好是「天作之合」,使的人不禁感嘆「龍配龍、鳳配鳳、烏龜配王八」,這也是此齣戲令人看來如此開心的原因了。
這次在城市舞台看戲其實是一個很特殊的經驗,因為以前看戲佈景和燈光總是單調乏味,但在這次的劇場中,可以看見整個佈景是由一幅巨大書法所構成,上頭便提著韓琦仲寫在風箏上的那首七律,正好呼應著整個故事開始的原因,讓人看戲之餘也能發覺有別於傳統佈景的巧思。而燈光方面也有出色的控制,詹家二房和三房兩邊分別用不同的顏色代表;而在最後一幕柳氏命丫環們舉燭時,燈光便戲劇化的亮了起來,使人如歷其景,親眼看見房中昏暗的燈火通明,而絕代佳人出現在眼前一般,和以往死氣沉沉的燈光舞臺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令人沉醉在華美的舞臺燈光之中,更添一番風情。
而整場戲看完後心中有種莫名的情緒,雖然說是令人感到愉快的喜劇,但整齣戲背後所隱藏的涵義也是非常深遠的。在其中,我了解到對於某些時候,事情往往不如表面上來的單純,原本的美意或許在不經意之間變造成了誤會,甚至讓整件事情朝向不可控制的地方發展,韓琦仲誤擲風箏和得中時婉拒詹烈侯的婚約便是最好的例子;而人生在世,人格操守也是非常重要的,韓琦仲雖然夜入詹家,但在尚未看見愛娟之前,心中也不曾抱持著邪念,只想「面定百年之約」以文會友,如此君子的性格讓韓琦仲沒有釀下終生憾事,也讓人知道對於自我約束方面,一個正直的君子是能夠像柳下惠那樣坐懷不亂的。最後是《逼婚》這幕,其實生命中有許多未知的事物,如果韓琦仲完全不能接受柳氏的勸說,再次和淑娟相認,那便從天大的喜事變成了悲劇了。所以對於人生,我們該堅持自己的品德,如此一來無論如何面對事情時都能夠楚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