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人遊》是改編清代傳奇小說作家丁耀亢的同名著作,這也是第一次將其著作改編為京劇。《化人遊》當中的主角何生為了求道在海上漫遊,在海上漫遊的這趟旅程中,何生巧遇了神仙,也歷經了遭鯨魚吞肚的掙扎、在魚腹中遇見屈原,並和李白、西施跟趙飛燕同遊,最終渡化成了仙。
在進入城市舞台看《化人遊》這部戲前,我對京劇的興趣並不大,也不曾觀看過任何京劇的演出,對京劇的印象也停留在非常久遠的「傳統」之下,我想像大概就是一個舞台、一塊布幕,與多數演員將台詞及動作合而為一的將內容呈現,大概類似我在廟宇或者廣場前看到的「歌仔戲」如此吧。
但在坐入城市舞台席間,戲曲開始的當下,映入我眼簾的竟是充滿動畫的布幕,一面面的布幕彷彿有所排序、層次的片片出現,它將看似普通的舞台分隔出區塊,背景也是循序漸進的跟隨著場景所要表達出的情境轉換著,而並非只是平面、靜態的存在。甚至還使布幕交錯的移動,創造出海浪的波動。
而在《化人遊》一戲當中,感受到演員所散發出的「情緒」對應,是最令我難忘的。主角何生在海上經歷了被鯨魚吞肚的驚嚇、遇見屈原時的驚喜,和何生在屈原評點棋局時感到的迷惑心情,都能從他說話的語氣「立即」感受出他想傳遞出來的情緒起伏。我認為能接收體會到演員角色想表達的情緒,是最能夠融入戲劇當中的其一關鍵。但在整齣三個鐘頭左右的時間當中,其部分的戲曲表現橋段因為台詞的難度較高,而導致沒有辦法理解戲曲中所想傳達的意義。也或許是因為在劇情的「奇幻」之上,沒有辦法引起心中的共鳴,所以對戲曲的部分橋段感到些許模糊。
另外,《化人遊》一劇當中,首尾兩折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或許是在過程當中有部分的內容無法引起共鳴,而導致無法專注,但其戲曲也有安排在劇中時穿插有趣的內容,對我來說這樣不但能提振精神,亦能引起繼續看下去的興趣。
在首折〈仙舟放遊〉的部分,說明主角何生在何種情況之下開始這趟仙途,也能看出何生是在「不經意」的狀態之下開啟漫遊大海之路。尾折〈舟歸蓬海〉則寫道「何生登岸回首,不見小舟」的情境。這兩折讓我連結到了「桃花源」。雖然許多人說《化人遊》一戲是在暗喻著人追求自我的意境,但首尾起、合兩折,彷彿說道何生在漫遊大海的這段歷險,幻盡了凡間,也看盡許多不曾相遇過的一切,但最終回到岸上,回頭一看,才發現所歷經的一切,都如同夢一場般消逝。而人生不也是如此嗎?闖入這世界的我們,也正探索著這趟「幻人間」的旅途,到生命的尾聲回頭看,或許這所歷經的所有,全都不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