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寫在前頭的是,這是我第一次看古典戲劇。在沒有經驗的狀況下,若用上課所學的加以評論,則愈顯得不足。然而,演出當時在座不論男女老少,喜怒哀樂卻如演員入戲般,全寫在臉上。這不就說明,即使缺乏了對戲劇專業知識,並不表示看不懂戲──這戲畢竟是給人看的,任憑官吏百姓農林魚牧政商經貿,步入戲院的刻下,就身為觀眾哪。於是沒看過戲的人如我,依然能貫通梅龍鎮的曲折圓滿,更待回想之後,還能吐露些許評論,儘是赧顏。
關於評論的部份,我想是同時帶有兩種角度的,一是中文系的角度,二是觀眾角度,但專業實在是不足,然容我逕自定論。
首先,我認為要看各類型的演出節目時,必深諳其發源一定是出於娛樂。如第一段所說,戲本來就是給人看的,而無觀眾的場面,也無法稱之為演出的。雖如此,如何表意敘述,吸引目光最後登上舞台,也的確是種技術。這讓我覺得弔詭,畢竟從來沒看過的表現方式竟然深受其感動,難不成是與老祖宗的默契嗎?非也,這是戲劇的本質的關係。
觀眾和演出並不是相對的,且不能是相對的。本身具有的特質,經過時間一久難免會物化發展。這點如同錢票般,原本是方便交易的工具,如今沒錢卻萬萬不能。有人說那是制度的問題,但制度不也誠然如此。論回戲劇,它擁有的是更抽象的概念,不同於印上金額的草紙,它富有文化特色,夾雜種種時空而生的流變、血淚,所以人看戲,戲看人,共有的愛恨情仇生老病死全寫進一座場子,戲班子和看戲的就宛如浪潮,燈光一聚,始後流這一排排的座位不曾停下未來。
因此,即使是在台子下,我認為也始終不離那種精神,而才愈看得懂戲,感受愈透徹清晰。有了感受,於是人懂得該如何進步才求專業──極端內心封閉的人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的,也不需自娛。
同時,此次劇情也似乎十分出色,姑且不論編寫方式題材多麼新潮,光是聽聞觀眾的掌聲叫好便知八九。我則認為,跟學校裡所見的古典戲劇,「梅龍鎮」這齣戲倒是摻了許多台灣味兒。雖然背景是從宮廷開始,然而卻完全沒有清肅之氣,反之表露出一種簡單、純樸的幸福思維。
經過上面這些思索,不得不承認中國古典戲劇是逐漸迎合世代,甚至加入更多元素,讓內容變得精采、充實。而身為一個有文化包袱的有為青年,說深研此道並將之推廣是太不實際,說自己欲看戲看得出珠磯奧妙也是太好高騖遠。
經由這次的經驗,我認為多看戲才是真正的培養氣質,也是正視戲劇文化最好的方式,從此行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