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1/12/03 六
劇內容:
《沙橋餞別》《捧印》《狀元媒》
本身不是時常看戲,注意戲曲的人,所以對我來說今天會選擇這部劇曲是異於以往的。平常如果打開兩廳院的節目本,可能會看一下劇照,想著這人穿的畫的如何如何,但連考慮去看都不會就跳過了,因為對京劇實在太陌生了。不懂京劇的唱腔吊來吊去、忽高忽低的美是在哪裡?不了解它的故事背景,所以不能懂得京劇每個角色的一舉一動,或著每個配件、臉譜上每一筆每個紋路,其實都有它背後深遠的意思。更甚至的,京劇對前一輩的人來說,是人生的一大部分。
事前查了下故事內容,也買了現場販賣的節目本。但全部看完後,對這三部劇仍然模模糊糊的,畢竟不像是《竇娥怨》或著其他家喻戶曉的劇曲,是我人生中頭一次看過的劇曲。所以放寬心來,只專注在演員的一舉一動以及演唱上。慢慢地聽慢慢地了解,第一部《沙橋餞別》時,都還沒甚麼感覺,只記得唐太宗李世民的笑聲,皇帝的笑聲都一定要這麼難聽的嗎?但到了第二部《捧印》、第三部《狀元媒》,大概能理解自己喜歡哪個演員的唱法及聲音。像第二部《捧印》的楊金花及《狀元媒》的柴郡主相比,我較喜歡楊金花嗓音清脆清亮的感覺,而非柴郡主有些嬌蠻任性的感覺。當然也有可能是為配合角色,嗓音才會如此。此外整場最具高潮的,莫過於最後一部《狀元媒》在故事尾聲時,揚延昭一舉將外衣脫下,一個回身亮出身上的珍珠衫,在那個當下掌聲如雷般響著,就連我也覺得這小生真是帥氣。
或許就是因為沒有看過京劇,沒有去實際了解過,所以才會不懂得,京劇能夠在歷史上立足,常存在人們心中,是有其依據的。所以當天看戲,坐在身後左邊或右邊的老伯伯,才會有感而發地跟著台上的演員一起哼唱,或著眼角泛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