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古箏的關係自小開始接觸中國古典戲曲,京劇、崑劇、粵劇、山西梆子劇、四川曲劇等都有看過,這次就選了一個從沒看過的戲種─客家戲。雖然是在小舞台演出和自己一個看戲,但以經驗來說,仍然對新的戲種抱有好奇心。一到現場,發現大部分的觀眾都有一定的年紀而且應該都是老觀眾了。
首先簡單介紹劇情:岳飛之子岳雲自幼習武,報國心切,其祖母怕他過早離家出征,希望他棄武習文。然而,金兵眼見攻破不了岳飛之陣,欲偷襲岳家莊,捉拿岳家所有人以挾持岳飛投降。面對危急關頭,岳飛之女銀屏當立斷帶著祖母和母親逃出岳家莊,然後自己去找岳雲。此時,正在習武的岳雲在一座廟裡躲雨,然後夢見自己與神靈切磋武藝,醒來之後發現身邊有一對銀錘,這時候銀屏也找到了岳雲,後得到祖母同意,姊弟倆一起前牛頭山支援岳飛。當他們到達了牛頭山,發現岳飛的軍營掛上了免戰牌,岳雲以為是軍裡面某人的惡作劇,不相信其父親會打輸仗,於是用一對銀錘把十幾面免戰牌打破。岳飛知道是岳雲投軍,又氣又喜又心痛,但為了整肅軍紀下令將岳雲斬首。在眾將領的勸阻下,岳飛決定讓岳雲出戰將功贖罪。岳雲最後不負所望,揮舞銀錘大勝金彈子。
此劇本改篇自京劇,內容有稍作修改,就內容而言,基本上達到了戰爭或武打戲的要求,亦保留大部分原版的內容,算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戲。人物角色也表現得相當的立體,編劇特別描寫了岳雲在廟裡與神仙切磋武藝,強調他年紀輕輕便練得一身好武功,青出於藍,為岳雲之後會大勝金兵留下伏筆。而大英雄岳飛在此也不得不變成配角,襯托兒子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岳銀屏的個性也很鮮明,跟岳雲一樣自幼習武不喜女紅,姊弟倆的互動充滿笑點,讓整齣戲不會有冷場,觀眾的反應也滿熱烈。而金彈子雖然反角,但他的形象一樣的神勇,不過中國的傳統教化精神就是「邪不能勝正」,就算金彈子的武功有多厲害,他的結局也只有戰敗的下場。
就大戲而言,這齣戲的演員算不上專業,不管在功架、唱功、身段等方面都表現得相當業餘,可能是客家戲本身並不是大戲,而且演員太年輕,例如飾演岳母的女演員的服裝和妝扮在外表看起來像一個老婦人,但聲音很明顯的是一個少女,使整體的感覺變得格格不入。或許是因為客家戲是一個冷門的戲種,加上台灣會講客家的人本來就不多,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戲班和導演的選擇自然亦有所限制,這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演員的專業水平有待改善。
就唱功而言,甚至連主角的功力還沒到位,唱腔並非如京劇和崑劇等的戲曲腔調,而是客家採茶曲的調子,雖然各分折都有曲牌,服裝和舞台設計也達到古典戲曲的標準,但唱腔依然是在廟會聽到的小調,與所謂的大戲仍有一段距離。除了因為年輕演員唱腔幼嫩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一群客家戲的演員都沒有接受一套長時間的唱功專業訓練,相對於其他大型的京劇團或是崑劇團,這個客家戲團的演員就沒有得到充夠的訓練。大戲對演員的要求都十分高,光是吊嗓子已經要練好幾年或以上了,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實力不是包裝外在的原素,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和沈澱而成的。
在功架而言,年輕的演員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就算連我這個業餘觀眾也看得出來他們的功架練得還不夠成熟。首先,走路的功架不如專業的崑劇團或京劇團的專業演員,例如飾演岳飛的演員除了缺乏大將軍的氣勢外,大步走路時還有點發抖,由於舞台和觀眾席距離很近,加上舞台很小,所以我坐在最高的地方也能看到細微的動作。其次,演員耍刀舞槍的動作不夠自然俐落,除了主角以外,其他演員的動作顯得有點生疏,還沒到非常熟練的程度。至於舞台方面,換場、換佈景和換道具竟然由穿著現代服裝的工作人員搬出搬入,我認為此舉有打擾了整部戲的氛圍,在搬動的過程是不是應該把燈調暗,不要讓觀眾看到呢?
而服裝方面和妝扮方面,這一點值得一讚,這齣戲的戲服顏色相當的豔麗,價值應該不菲,劇終時導演也有說這次的戲服是新做的。個人認為,服裝也是古典戲曲的其中一個賣點,漂亮的戲服會為視覺效果加分,因為古典戲劇的戲服也是一種藝術的呈現,這是一種中國古典美。服裝還有另外一層的涵意,不管是花旦還是文武生,觀眾可以透過戲服來判斷,所以我認為服裝在古典戲劇中十分重要。關於背景音樂,這次由一個小樂團擔此重要,分別有一個二胡、一個笛子、一個大鼓、一個木魚,但令我不解的是古典戲劇竟然用到鍵盤,雖然會加強樂曲的節奏感,但整個氣氛變得太現代化,有失國樂和戲曲配搭上的韻味,失色不少!
關於客家戲的定位和未來,雖然台灣的客家戲團努力地推廣客家戲,做了很多功夫把原本在廟口演出的客家戲搬上大舞台,但要達到大戲的水平還有些差距。首先,演員的培訓十分重要,由於客家戲缺乏大戲的基礎,那麼可以嘗試以一些大戲的標準作為基礎,例如功架、舞台設計等。一個專業的古典戲劇演員光是吊嗓子就已經要練好幾年了,更何況是功架,因此演員培訓是浩大的工程,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收穫的。其次,需要培訓專業的編劇,由於大戲戲文都是韻文,客家戲的戲文還停留在採茶歌的山歌歌詞,還沒達到大戲的要求。不過,值得體諒的一點是,以客家話寫文作曲有一定的難度,畢竟台灣會講客家話的人也是少數,能夠精通客家話並且懂得寫劇本的人才真的需要花時間培養,待有了人才後就不用再改編其他劇了。再者,觀眾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古典戲劇的喜好者未必都了解客家戲,加上可能會有語言不通的問題,因此,作為一個冷門的戲種,劇團需要用心在推廣上。其實每種藝術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浸泡和沈澱的,如果客家戲團繼續用心經營的話,直到客家戲泡出味道來也就是成為大戲的時候了。
最後,台灣觀眾有一點讓我很不解的是,換場的時候鼓掌,演員耍刀舞劍也鼓掌,耍功架也鼓掌,其實這不是觀眾應有的禮儀,台下的聲音或觀眾的反應都會對演員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當觀眾也是有一些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