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記》是一部愛情喜劇,我看的這齣是由蘭庭崑劇團表演的,男主角潘必正是由溫宇航飾演,之前在課堂中看《百年戲樓》這部戲時亦是由溫宇航飾演,所以在開演前即非常期待溫宇航會如何來詮釋潘必正這個角色。《玉簪記》共分為四部演出,以一段古琴演奏作為開場,而第一部<譚經‧手談>中,我從演員的表演表情、對話內容、腔調中可以感覺到陳妙常在靖康之亂後與母親失散,最終只得去女貞觀帶髮修行,暫度年華的悠悠心緒、連連嘆息;至張于湖出場時,不斷地看到他諂媚著妙常,而妙常卻又能很敏捷的應對、婉拒,讓張于湖碰軟釘子,我覺得非常有趣;又兩人對奕時,唱詞中帶著雙關,我想這棋局就是象徵著情局吧!張于湖和陳妙常二人是「郎有情,妹無意」,所以張氏在棋局與情局上可謂全盤皆輸啊!而陳妙常不斷的迴避張氏,因其雖對於感情抱著憧憬,但心仍在潘必正身上,故不為所動,彷彿象徵著中國古代女子對於「情」方面是如此含蓄且專情。
第二部<茶敘‧琴挑>此部描寫妙常與潘必正的相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兩人,彼此惺惺相惜,故妙常邀潘生一同品茗,希望他可以稍解煩悶,這段我覺得妙常實在是太口是心非了,明明對於潘生的琴曲挑動實已心動,卻嘴硬地說潘生「出言太狂」、「言語冒犯」,又趁潘生離去時嚷嚷著「潘郎」、唱道「悽悽冷冷」、「淚落知多少?」可見她對於潘生情意溢增,而潘生也頗為奇特,他躲在竹林後偷聽這一切,讓我覺得啼笑皆非,潘生不但表達感情要婉轉唱出,就連女方對於他的愛意也要用偷聽的才知道,這是非常有趣的場面,另外,從這段演出中我可以感受到女方對於感情的態度是極度羞怯的,不敢將感情表露出來,讓我迫不得想揪出兩人要他們對彼此坦言真情!
第三部<問病‧偷詩>描述潘生在與妙常相遇後,因為風寒加上思念妙常,所以臥病不起,然在表演時,我覺得進安與潘必正的互動與對話非常的逗趣,進安以言語不斷的逗弄潘生,潘生就會罵他「狗才」。而當陳妙常前往問病潘生時,潘生又順勢的直接向妙常表白,勾起妙常滿腹的複雜心緒與矛盾情感,在台上時,可以看到演員杵著頭,眉頭緊蹙地寫下為情所苦的詩句,讓我覺得古人連為情所苦的畫面都是如此具有詩意及藝術感。至潘生痊癒後,他潛訪妙常時發現了她所寫下的詩稿,這段在演員演出時也格外有趣,刑金沙要演出一個撐著頭睡著換姿勢時,溫宇航趁勢偷偷拿走詩稿,這樣一個刻意又不刻意的情節安排,反而令人發笑,也許潘生與妙常當時的情感也就像在這刻意與不刻意之間徘徊吧!而詩稿中寫著「凡心」兩字,實不應出現於出家人之筆,於是潘生因此逼得妙常最終只得承認對於自己的感情,在演出這「逼」的過程中,妙常羞怯到了一個極致,說著「還我詞來呀~~還我詞來呀~~」兩人相互追著繞了整個舞台,又罵潘生是偷詩賊、要告訴潘生的姑娘,活脫脫是個打情罵俏的場景,邢金沙也將妙常的「扭捏」詮釋的非常到位,所以這亦是全劇中我覺得最為「喜劇」的地方。
第四部<催試‧秋江>描述觀主發現了潘生與妙常兩人之間的濃情密意和年幼時的婚約,但為了維護道觀的清譽,所以就逼潘生赴臨安赴試,妙常得知之後另僱扁舟追上潘生,兩人在江心重逢,但看到這孤雁秋水,反而更加增添了離愁,於是他們共同合唱【小桃紅】、【下山虎】等,將兩人之間的情感傳遞到彼此心坎;演出這段時我特別喜歡配角「艄翁」,他的出現並非從「人」開始,而是先出現他的聲音,彷彿他從遠方的江邊傳來船即將要靠岸,要潘生準備上船,我覺得這是劇裡非常棒的安排,因為舞台現場演出的關係,加上舞台本身的侷限,很難真正的可以讓觀眾感受到從遠方來的聲音或者看見船隻要靠岸的景象,但是劇中安排他在幕後時就開始出聲,聲音傳達由遠而近,最後再透過漁夫的道具和人物一齊出場,好像漁夫真的剛從江上靠岸下船來般,讓我對於劇情有了更大的想像。
在看完這三小時的《玉簪記》後,他其實顛覆了我對於傳統戲曲的看法,原以為崑劇就是用極高分貝的音量來演出,內容也總讓人費解,但蘭庭崑劇團力求保持傳統與卻又要從中創新,所以在演出前演員們也實際去習古琴、品茗、學棋藝,所以在演出時都非常熟練,彷彿劇中人物上身般,舉手投足都富有古代的氣息,加上道具與樂器演奏的配合後,所呈現的雖然是傳統戲曲,但卻給人別於傳統戲曲的感覺,是新穎、有趣的。而《玉簪記》本身是部愛情喜劇,我原先很困惑中國傳統戲曲該如何呈現出喜劇?因為在既定印象中,中國傳統戲曲就是武鬥、戰爭或是表達哀戚的情感……等等,鮮少看到所謂的「喜劇戲曲」,而這次觀看的《玉簪記》,演員透過唱腔、聲調以及動作,將人物活化,比方像陳妙常唱出「阿彌陀佛」時,她的唱腔跟手勢就讓全場哄堂大笑,而進安這個丑角,利用臉上的妝容以及誇張的肢體動作為此劇增添了十足的喜劇效果,最主要的當然還是潘必正和陳妙常之間的互動,那種內心曲折、含蓄、扭捏,在現代的人們看來都太過於內斂了,所以大家對於他們倆的演出多半會覺得會心一笑,也許亦是懷念起當年較保守的時代羞於傳達愛戀的時候吧!所以在《玉簪記》幕落時,我給予了演員們不間斷的掌聲,一方面除了佩服他們精湛的演技給我們這麼大的歡樂,另一方面則是感謝他們如此努力地傳承著中國戲曲並不斷的改革創新,將新的元素融入戲曲中,給予我們中國戲曲不斷延續下去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