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看的是一齣古典愛情輕喜劇-《玉簪記》,從去看戲到看完戲的過程中,我發現有許多值得我回味的地方。先從看戲的位子來說,我們是透過網路的兩廳院系統買的票,演出地點是在新舞台,雖然買了一個700元最後一排的位子,可是我不得不說他挑高的位子,完全讓你不會覺得看不清楚或太遠,所以在演出時你完全不必擔心位子問題,可以盡情專心看表演。而這次我們看的是由蘭庭崑劇團去整編、設計,打造出的蘭庭版崑劇小全本《玉簪記》,不同的是他們打破既有的演出程式,整編成為三小時內的的小全本,故事情節不只貼近原著的鋪成,更深刻每個人物不同的形象特質,而且還加入了許多不同元素和美學藝術,使得整齣戲不會太古板反而輕鬆活潑更貼近現代。
當你看一齣戲的時候你會看到什麼?他們的演出令人感動、悲憤、開懷大笑?可是我們應該要去想這些感受產生的原因,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們如何將他們的演出與妳的內在經驗做連結而達到共鳴。
戲一開始,你可以看的出他們的用心,在舞台的兩側投影了兩條水墨的書法,製造出人文氣息的感覺也提升了整個劇場的氣氛,在序場呈現故事背景和篇章要更換時,更是以一大面的天幕做為宣紙,用簡單的筆墨線條表現各篇章的核心意義。這些表現手法並沒有誇張、華麗,但卻讓人看的出他們細心的,簡樸卻融入現代科技的方法,反而呈現另一種科技與古典的和諧美感。
裡面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人物的刻劃和劇情,我只能說他在人物刻劃真的非常有趣、生動且會讓你印象深刻!不知道是不是喜劇的效果,所以我覺得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有一些可愛搞笑的特質,但這些特質和反應是情理之內、意料之外。像是潘必正的角色,他是個書生,理應是風度翩翩的君子,卻在戲裡會偷聽妙常講心裡話,又會偷妙常的寫的詩,然後在妙常去探病時,趁著姑母不注意跟妙常眉來眼去。而另一位演潘必正的小書僮進安,他在戲裡完全像個活寶,蹦蹦跳跳的,鬼靈精怪,說話好像有點沒大沒小,卻還是很忠心的幫著潘必正,而且從他的妝容可以知道他是一個丑角的象徵,因為他的臉從鼻子到兩眼中間擦成一大塊白色的,而劇裡因為這個角色更添加整齣戲的活潑性,特別是潘必正與進安之間的對話,像極兩個大男孩的玩鬧,其中有一段是進安為了捉弄必正,故意學妙常的聲調唱了一段,那一段大家都拍手叫好,因為他必須學女旦的唱法和唱功!裡面人物雖然不多卻竭盡展角色的獨特性。
而在劇情架構設計上也有他的高潮迭起和走向,背景是在靖康之亂後,妙常與母親分離後暫居在女貞觀,與落第書生潘必正的愛情故事。高濂的《玉簪記》全劇三十三齣,而蘭庭崑劇團重新建立劇情架構,共分四個部份:一、譚經.手談;二、茶敘.琴挑;三、問病.偷詩;四、催試.秋江。而這些情節除了展現男女主角的相遇和選擇之外,就是身為道姑的妙常她如何突破佛道的清規戒律追求她的愛情,而必正他姑母要他專心赴試離開女貞觀和妙常愛情之間的衝突與抉擇。他們最後勇敢選擇他們的愛情,並以白玉鸞簪和鴛鴦扇墬交換信物,互許終身,這個信物是這齣戲的一個重點,因為他們的愛情不被允許,在被姑母強迫離開後,秋江上的追船戲碼上才發現原來他們是五百年前的天定姻緣,所以在最後他們的愛情因為這個信物而得到一個圓滿的安頓和理由。值得注意的是妙常對於自由情意的認定和主動,她不被佛教和禮法所束縛,對於潘必正的愛情最後大膽去愛,甚至在行動上直接追船去找她的愛情;而在愛情的選擇上也有自主權,並不是來者不拒,她有她自己的一個堅持和自己的想法,對於張于湖這位風流才子示好給予適當拒絕,襯托出她對潘必正的惺惺相惜和真心的愛慕之情,不像一般人一樣愛好這些風流才子,展現對愛情的專一性和忠誠。
在服裝上面你可以很清楚看到,身為道姑的妙常身上的衣服有蓮花和繡佛的字樣,顏色上也比較樸素單調。而身為書生的潘必正,他似乎每一場戲都換一套衣服,顏色都偏亮色或暖色。而漁夫很明顯就沒有鞋子,你可以看到他在演划船的時候,腳的步伐很一致。
其實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齣戲花了很多心思,從他的介紹本知道,演員在演一些撫琴、下棋或是喝茶的橋段時,都是接受過訓練和研究,而不管是棋琴書畫還是音樂的配置或是古玩都下一番功夫,因為這些都是中國歷經長期歷史傳下的深厚文化,這齣戲將這些跟人文和藝術做結合,不只繼承也有創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進中場休息,進安跳脫劇本說了一段台語和搞笑的話帶入中場休息,這就造成觀眾有不同的感受,好像離這齣劇本的感覺不是很遠。整齣戲都是以這樣輕鬆搞笑去呈現,卻又不失要表現的人文情懷,我覺得他的價值就在他透過改編一些演戲方式和編排,除了演出原著的創作,又添加一些現代元素在裡面,讓你與戲的感覺不會很疏離,繼承和創新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後續帶給每一位觀眾不同的回饋影響更是這齣戲演出的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