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中文系的一份子,這卻是我頭一次到國家戲劇院觀賞崑劇的演出。戲未開演前,偶然聽見身旁的夫妻正感嘆著如今願意花錢支持傳統戲的人已經不多了,我不禁環顧四周,現場所剩的空位確實不少。儘管如此,依然沒有澆熄我期待著《玉簪記》開演的雀躍的心。

   我們的座位在二樓,離舞台有一段距離,雖然視野不佳,觀賞起來頗為吃力的,但卻促使我更加專注的觀察演員們的神情、服裝甚至是台詞等等。

  《玉簪記》的故事背景是在靖康之亂後,女主角陳嬌蓮和母親因倉皇逃難而分離。嬌蓮孤身無依,欲尋自盡之際,恰逢張二娘引至金陵女貞觀,皈依空門,法名妙常。一年之後,男主角潘必正下第羞歸,因其姑母是女貞觀的觀主,便迢遞相投,暫且寄居。故事的發展就在於他們一個是二八年華身遭離亂的宦家閨女,一個則是兩度功名失志的書生,不約而同的以空門淨地作為生命的避難所,然而女貞觀卻是象徵「無明無著,忘情忘念」的宗教場所。因此,才子佳人雖兩情相悅,但如何突破佛道之門的清規戒律,便成為此戲敘事結構的主線。

  故事一開場便由美妙的琴聲揭開序幕,全劇沒有使用太過複雜的背景,保持簡單的風格,演員們所使用的道具也都恰到好處,演員們內心的情感,全然透過琴聲和細膩的神情和動作一一表現出來。

  在玉簪記的每一段主軸當中,都讓我看到了巧妙的劇情重點安排。例如在《手談》中,穿著華麗的王相公因聽聞妙常知書達理又通琴棋,便與她切磋,在對奕的過程中,明顯能感受到王相公對妙常的情意,但妙常卻豪不留情的連贏兩局,最後更以觀主在殿前有事吩咐為由把王相公打發走,一切舉止皆單純的出自於禮;而王相公臨走前三番兩次的回頭盼望被挽留的動作,充分顯示出他當下不捨離去的心情,亦透露出他對妙常的一片傾心,無奈郎有情而妹無意。

  反觀妙常對潘郎的惺惺相惜,從她主動邀約品茗清話開始做鋪墊,即《茶敘》的情節中,妙常獨唱《二郎神》以描繪雲堂風物而表述心志;潘必正得知妙常別家園寄入空門而獨唱《集賢賓》,假藉蜂蝶傷春來探問妙常的芳心。此處不論是妙常或潘郎所唱,都令我感到詞情聲情兼優美動聽,也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愛苗開始發芽逐漸滋長,其對彼此的含蓄愛慕之情巧妙的融合在詞曲當中,表露無遺。

  情節發展到《問病》時,妙常顯然已無法再壓抑自己內心對潘郎的清感,主動地隨觀主前去探視潘郎的病情,後自覺塵心未定,俗念頓生,忍不住寫了首詞以寄幽情,此時潘郎突然躡手躡腳地走進妙常房裡,悄悄將詞偷拿去看,妙常羞怯的欲奪回,兩人便開始上演著你追我跑的戲碼,他們之間的兩小無猜充分的以詼諧輕鬆的氛圍感染了全場觀眾。

  最後,全劇的高潮就在於觀主察覺他們的私情,逼潘郎立即赴考,妙常顧舟追趕,此時演員們的動作和緊張刺激的節奏牢牢地吸引住我的目光,兩方船上的成員不斷變化隊型,表現出他們互相追趕的辛苦以及男女主角一路上忐忑不安的心情。經歷一番波折好不容易才會合的男女主角合唱了一首情詞,這是整齣劇中時間最長的唱曲,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顛沛流離、不被祝福以及走了一段艱辛困難阻礙重重的心路歷程。我所佩服的是妙常不畏自己身份受限,勇敢放手去愛的決心,最難能可貴的是她那不貪圖榮華富貴善良單純,無怨無悔地跟隨潘郎這樣前途未卜的書生。

  然而最讓觀眾忍不住激動拍手叫好的便是玉簪記以喜劇收尾,原來潘、陳兩家實為指腹為婚的對象,潘家以「玉簪」為聘,陳家以「鴛墜」為聘,顧名思義,此齣劇名為「玉簪記」。在散場以後,我內心感動萬分的情緒尚未完全平復,被男女主角所唱之曲所感動,被演員們細膩的神情和動作所感動,被圓滿落幕的結局所感動,對於第一次欣賞崑劇的我可說是受益良多啊!

  另外,在所有演員當中我最喜歡進安這個角色,他雖然只是男主角身邊的小書僮,但他不時的故意在潘郎面前戲弄妙常,或是替他們談情說愛做掩護,活靈活現地展現出其淘氣的個性,為這齣原本看似終將要以悲劇收場的戀情,增添了許多歡樂詼諧的成分,進安更可以算是潘郎成功娶得美人歸的重大功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emmaho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