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嘉祐年間,公正廉明的包拯奉命到陳州賑災,在途中遇到了一陣詭異的「落帽風」,使其與范仲華及其眼盲老母相遇,而揭露了一樁大宋王朝宮廷的詭計。

    這就是此次一心戲劇團所演出《賢臣迎鳳》的故事大綱。當初之所以挑選欣賞這部戲的原因,就是受到其中懸疑的氣息所吸引,使我不由得眼光一亮。的確,在觀看的過程中,從開始的一點哀愁,慢慢增加了點熱鬧,隨著劇情的推展,又添加了一絲詭異的氣息,使人隨著劇情,一步步跟著踏入迷團之中。

    一開始,由一位盲眼老太太出場,點出了賣身認母的情節,起初,所有人都覺得奇怪,為什麼認母還需有條件,一來要錢,二來要管姓氏,甚至還規定須是個孝子,如此多的限制,結果卻只是認回一個全盲的老太太。也因此,市集的所有人都不將老太太的話當作一回事,而這些民眾的市儈心態,正好和純樸的范仲華做了個強烈的對比。

    范仲華在祭拜母親時,遇到了盲眼的老太太,在他得知了老太太認母的條件後,由於自己沒有母親,老太太又沒孩子,而自己又符合老太太所提出的要求,就開開心心的將老太太認為自己的母親。沒有什麼子憑母貴的想法,單純的范仲華只單單想好好侍奉這位老太太,雖然自己家境並不是很好,認回一位全盲的老太太也只是徒增自己的負擔,但范仲華卻依然因有了母親而感到愉悅。從這段劇情的安排就能感受到范仲華品性純良且孝順的性格,也和後來宋仁宗認母的情節作了個對比。

    全劇到此時都充滿了輕鬆的氣氛,演員們逗趣而誇張的動作,使得劇場上充滿著歡樂的氣息。但隨著包拯的出現,漸漸為劇情塗上了一層懸疑且詭異的色彩。

    宋仁宗嘉佑年間,陳州鬧飢荒,包拯奉旨下鄉賬災。在途中,卻遇到了一陣極其詭異的「落帽風」,三番兩次的將頭上的烏紗帽吹落在范仲華的頭上。此段劇情的表現手法,雖是用了一位白衣女子的魂魄,借他的陰風將包拯的烏紗帽準確無誤的吹落在范仲華的頭上,原來這樣的劇情設計,應是使人感到詭異,但由於范仲華誇張且孩子氣的舉動,反而吹跑了不少凝重的味道。

    包拯感到奇異,認為此風是范仲華施展奇術所造成的,命人將其捉拿歸案。而單純的范仲華此時想的,不是自己將遭受如何的折磨,而是若自己被抓走,那盲眼的母親該如何是好。這段劇情又再次為范仲華的孝心加以著墨,。而包拯知道了范仲華的心事後,也就同意其回家通報母親的願望。

    老太太聽到范仲華的描述,知道了包拯的到來,反應是極為激動,使人不禁開始猜測老太太和包拯之間的關係。而包拯見到了這位老太太後,才從其口中,得知了深埋在多年之前,大宋宮廷間所發生詭計。但包拯聽到老太太所描述的故事時,心中不由得感到懷疑,直到老太太拿出了宋嘉宗所賜的綾絲羅帕,才真正相信,此段劇情也刻畫出了包拯的膽大心細,遇事不會不加思索的橫衝直撞,而是會小心求證這樣的性格特點。此時也正式揭開了原來蒙上神秘面紗的老太太,其曲折離奇的身世。

    原來老太太是當朝九五之尊的母親李宸妃,受到了劉妃及郭槐的毒計,不得不流落街頭。此時也將整個詭計明朗化,而我自己也在此時才發現,原來這齣劇演的竟是耳熟能詳的「貍貓換太子」,只能說文案真是個神奇而又撲朔迷離的存在,亦或是我自己太沒常識?也因此推斷,那時將包拯的烏紗帽吹落在范仲華頭上的白衣女子的魂魄應是寇珠的魂魄。

    剛正不阿的包拯,聽聞了這故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使了計假陰堂審郭槐,使其因驚嚇而供出一切,雖然嚴肅詭異的假陰堂的背景布幕用了夢幻的蕾絲雪紡紗也讓我驚嚇了不少,但包拯此計的成功,使得李宸妃的冤情終於能平反,正當我認為此劇將迎來美好結局時,宋仁宗卻因為李宸妃此時衣衫襤褸,而又雙眼失明,認為其不適合當當朝國母,而拒絕相認。

    本以為受盡風霜的李宸妃終於雨過天青,但劇情卻因宋仁宗而陷入了沉重的氣氛,正當劇情陷入膠著,一陣「雷打不孝子」讓宋仁宗因李宸妃捨身護子而深受感動,使李宸妃終於沉冤得雪而與仁宗相認,在劇情的最後,觀音的出現,使李宸妃得以恢復了原來美好的面貌,更讓劇情有了完美的結局。

    「貍貓換太子」這段劇情,其實已被改編多次,要如何才能舊瓶新酒玩出新花樣,想必是件令編劇頭疼的事,本劇不在換太子的劇情上多加著墨,反而著重在李宸妃流落街頭後所發生的事,這點對我來說是個較為新穎的觀察角度。但不知是否因在課堂上已經欣賞了眾多戲曲、舞蹈中,美妙的水袖表演,在觀看《賢臣迎鳳》時,總感覺演員的水袖似乎甩不太起來。另外,雖然完美無缺的大結局一直深受大眾的喜愛,但對我來說,太過美好的設計,反而讓我有種不真實感,也難以引起人的共鳴。在此劇的最後,李宸妃沉冤得雪而與仁宗相認對我來說就是個美好的結局,但劇情又在之後安排觀音的出現,改變了李宸妃年老而又雙眼失明的外貌,而這也是原來宋仁宗不願認母的最大原因,如此安排,使得劇情原來擁有的衝突一瞬間化為烏有,也使我的感動頓時煙消雲散。

    最後,雖然我一直有種疑惑,在包拯出現後,基本上范仲華就不知神隱到哪去了,但除去這點不論,此劇生動活潑的劇情及動作,使場上充滿了輕鬆的氛圍,倒也除去了不少隔閡,更增添了份親切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