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齣戲之後的第一個感覺,是滿足感;接著,才仔細思索了看到的內容。

首先是劇情的表現,十分豐富而緊湊;再來是舞台效果,簡約而明確。至於這種古典戲劇的「美」,在課堂上聽講時都還未曾真正使我感動過,直到坐在台下看戲的那兩個小時間,我才了解到這種藉由符號傳達的「美」的印象,究竟是如何與觀眾產生共鳴的。那是一種「留白」的美,沒有完整的佈景、亭台樓閣,反而留下了讓觀眾自由想像的空間。更何況,演員們一身的戲服和一段富有感情的唱詞就已經足夠引人入勝!

  最近得到一個"同謀者"的觀念,大致是說,世間萬物萬事之間是彼此有因果連結的-一件事情的發生,必然有無數個環節扣在一起,才導致了某一種的結局。若是照這樣的想法來解釋,使我對於原本完全沒興趣接觸的歌仔戲,一夕之間完全改觀、甚至被深深感動、吸引的原因,就只是很簡單的:我選修了「戲曲選」這門課程、又剛好老師出了「戲劇評論」這樣的作業而已。

  在狸貓換太子的劇情發展中,一般都會將劉妃歸作「可惡」、「奸邪」之人。但是在反覆的回味之後,我認為,劉妃是個「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的圓形人物。而這齣戲餘韻最持久的,也是在於劉妃這個人物。劉妃在這齣戲當中的情感之複雜、多變,包含了嫉妒、不安全感、強慾、親情。其中,「強欲」是劉妃這個人物的主要性格,而造成劉妃對於權勢如此執著的原因,則是後宮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的生活中所產生的「不安全感」(最後劉妃的獨白及事跡敗露後對宋仁宗的解釋,有提及劉妃自己內心對於權力的執著,來自於宮中勾心鬥角的生活帶給她的不安全感)。

  到此,劉妃在劇中為了得到權勢,做出了「狸貓換太子」的狠毒計策。(其實這個部分還有一個關鍵角色-郭槐,在整齣戲劇的表現裡,郭槐就是個除了狡猾陰毒、還有自私、以及自私的角色。印象中雖沒聽到「狸貓換太子」一計是由誰想出,但是其他「刑寇珠」、「滅陳琳」等的計謀都是郭槐所出,且郭槐對劉妃也並不是懷著忠義之情,完全只是因為有利可圖,在「審郭槐」一幕,郭槐為求自保要將劉妃供出,便可略知其心。相比之下,寇珠與陳琳可謂一片丹心;其壯烈犧牲更是令人為之動容啊!)但是在劇情的中後段,包拯一句「皇上與太后母慈子孝」簡單道出了奸惡的劉妃的另一面,又說太后將仁宗當作親身兒子養大、一路扶持栽培,若母不慈,子仍孝?(劇中這一段敘述之後,李妃就不告官了,其用意應該是為了凸顯李妃的仁德厚義,可以為了劉妃撫養自己心愛的孩子成人,而放下大半輩子的冤恨。)劉妃自己也在獨白中透漏了喪子之痛,雖然不知道劉妃對於宋仁宗的疼愛、扶持,究竟是移情作用或者是視如己出,我想,至少不會是單純的利用。

    劉妃最後以自縊做終結,雖然劇中的開始與結尾似乎都在強調李妃這個人物的德高望重,但我解讀這齣戲劇時認為劉妃才是劇中的靈魂。當然,這齣「狸貓換太子」裡沒有多餘的角色,而且劇情緊湊、環環相扣,但是這整個劇情都因劉妃對於權力的慾望而起,也以劉妃自縊而終(後面的接太后回朝比較像是"後記",而不是劇情必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