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概要:

沉魚落雁的揚州第一美人宋金蓮,自小與窮書生衛文卿定親,兩人情投意合以鴛鴦玉佩作為定情信物。其父宋鎮遠乃堂堂揚州知府,為人愛慕虛榮、嫌貧愛富,對這樁年輕時做出的指婚決定感到懊悔,因此常藉機羞辱衛文卿望其知難而退。

另外宋鎮遠為了貪污賑災官銀之事尋求強力靠山,與八賢王的管家曹坤狼狽為奸逼迫衛文卿退婚,並計劃將宋金蓮嫁入賢王府,獻給八十多歲的八賢王納為嬪妃以求攀龍附鳳。

代天巡守的八府巡按-鳳劍英,憑恃過人的智慧與膽量屢建奇功;這日奉皇上之命與玫瑰公主前往揚州,明者是為了替八賢王祝壽,暗地裡則是調查賑災官銀消失一事;無意中結識了借酒澆愁的衛文卿,他大肆批評八賢王無道、搶奪他的未婚妻,鳳劍英見其個性耿直,決定助他討回公道。

 

評論賞析:

以下是我對於服裝配件、詞語、意象及內容等各方面提出的觀察與想法:

服裝配件方面,鳳劍英剛出場時是微服出巡,穿的是白色的帔,展現瀟灑自得,後來替衛文卿申冤時才改穿紅色官袍,顯得正氣凜然。鳳劍英與曹坤都有持扇,但明顯地曹坤的摺扇小很多,凸顯了其陰險奸巧的個性。衛文卿遭逐出縣府前後的服裝風格相近,較看不出其失意時的窮困潦倒。

詞語方面,唱的部分多是七言為一句,速度配合當下的氣氛時而優美柔和時而悲憤有力、時而俏皮活潑時而懸疑緊張,偶爾藉由一些較討喜的角色,如八賢王和玫瑰公主,加入一些現代用語,拉近了舞台與觀眾的距離。

當人物離開房間或某一個現場時,通常會在舞台兩側繞一個小圈在離場,若是走一段較長的路則會在整個舞台上繞場。比較特別的是抬轎部分,四個轎夫會在舞台上做一些翻滾的動作,然後在一起做出抬轎時上下晃動的樣子,乘轎的人則是在四個轎夫之間輕盈地跟著移動,十分地生動且容易聯想。

戲中鳳劍英在替衛文卿辯解時,帽子不慎掉落,台下一片驚呼,演員們卻也都能處變不驚,鳳劍英繼續他理直氣壯的演說,玫瑰公主則以不突兀的方式將帽子悄悄撿起,並在鳳劍英說一段落後替他將帽子戴上,一切顯得自然而無破綻。較美中不足的是,整齣戲的布幕更換不時出現破綻,往往幾個角色還在對話,下一幕才要出現的布幕卻突然滑進場,使得觀眾被迫分心。

八府巡按的故事內容從前便已在不同的戲碼中看過,所以容易想讓人比較。一心戲劇團在戲碼中段時讓鳳劍英因查無證據而陷入兩難,令人不禁期待他稍後會使出什麼巧妙的手法扭轉情勢,但接下來他表現出來的只是努力不懈地想幫助衛文卿與宋金蓮,最後會有圓滿結局卻是因為八賢王自願放棄娶宋金蓮,轉折不夠順暢、說服力稍嫌不足,也較無法展現出鳳劍英的聰明機智。

總的來說,整齣戲還是很成功的,音樂配合得恰到好處,場中場末都獲得滿堂彩。

 

心得:

國中有一段時間,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和爸媽一起看楊麗花的歌仔戲,而當時我對歌仔戲的印象就是和一般的連續劇差不多,只不過歌仔戲是用唱的,劇情也較為純樸。高中時,很幸運的,學校請來許亞芬歌仔戲劇坊到學校演出,內容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那是第一次看現場的歌仔戲表演,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那也是第一次,我注意到歌仔戲有分舞台上的和電視上的,電視上的歌仔戲要馬有馬、要轎子有轎子,道具配備,一應俱全;然而舞台上的,就只能憑藉一些小道具和演員的身段動作來表現,各有迷人之處。

有前兩次美好的經驗,所以我對這次的戲劇觀賞充滿了期待。在未抵達大稻埕戲苑前,從來都沒想過會有這麼一個地方持續演出傳統戲劇,並且廣受如此多婆婆媽媽們歡迎,入場門口就如同電影院的一般,可以感受到眾人的興奮期待之情,此刻,我感受到不同年代不同興趣但相同的熱情。

第一件引起我注意的是現場的伴奏,我的座位在前面偏旁邊的位子,可以看到另一旁布幕後方有個約五六人的小型樂隊,在這之前我一直都以為音樂是事先配好播出的呢。音樂旋律也和我原本期待的不同,有好多種我記不起名子的調子,和電視上楊麗花歌仔戲的旋律幾乎都不相同。

第一次掌聲出現時嚇了我一跳,平時在學校文錙音樂廳聽音樂會時,都是等每首曲目告一段落後大家才會股掌,但是這次觀眾們似乎只要興致一來就大聲拍手歡呼,當下我才想起那天臺灣豫劇團團員說的,他們在展現一段身手後會預期獲得掌聲,原來我身邊這些人表現的正是臺灣人特有的熱情捧場呀,所以在接下來在每一次精采階段時,我也都跟著眾人一起大聲鼓掌。

我很喜歡這些傳統戲曲的編劇,通常都是簡單而富有情感,雖然有時會覺得太過簡化人性與事件的複雜度,不過淡淡的愛恨情仇讓人欣賞完後留下的是輕輕的讚嘆,不似許多現代戲劇出現的灑狗血劇情,令人覺得無聊,即便刺激也是荒謬的。

 

表演型態補充(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D%8C%E4%BB%94%E6%88%B2

落地掃時期

最早的表演形式,演出時並不在舞臺,而是就地表演,如廣場、廟埕、樹下等,是為「落地掃」。落地掃近似於褒歌、車鼓小戲,無論生旦都由男性演員演出,採即席演出,也有組成陣頭形式參與廟會香陣。

野臺歌仔戲與內臺歌仔戲時期

演出皆採「幕表戲」的表演形式,即「作活戲」,由劇班中的「戲先生」大略敘述走位及表演過程,其餘則交由演員臨場表現,演員之間與文武場都要有極好的默契。而這種表演,側重於演員的功力,即所謂「腹內」功夫,要能即席編詞行腔,因而早期的劇本都是由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由手抄記錄為口述劇本。

廣播歌仔戲

最早由一般的內臺歌仔戲班預先錄音,再由電臺播出。後來則由廣播公司自行成立歌仔戲團。

電影歌仔戲

將原有舞臺劇本長篇故事濃縮、剪裁,於兩、三小時內呈現。

電視歌仔戲

由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例如騎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騎馬。

舞臺歌仔戲

部分戲團以推出精緻新戲為主要目標,劇本、曲調都由專人編寫,更加重視舞臺設計及演員服飾、裝扮,包括演員的演技、身段及唱腔都是一大重點。但目前投入現代劇場的歌劇團仍是少數,一般劇團以野臺廟會演出為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