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6567  

 

「失落番邦十五年,雁過衡陽各一天。高堂老母難得見,怎不叫人淚漣漣。」─《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為京劇中著名的本子,尤其是第一段的《坐宮》更是經常被選出來演出。《四郎探母》的故事訴說楊家將楊四郎延輝,在沙灘之戰中被遼擒獲(劇中以滿服、滿儀呈現,令我不經想到當今流行之《甄環傳》連續劇)。於是改名木易躲過一劫,後經蕭太后賞識,與鐵鏡公主結婚。十五年後,兩國再次交戰,宋帝御駕親征。楊家六郎挂帥,老母佘太君也押糧隨營同來關口。楊四郎聞訊,不覺動了思親之情。但兩邊都嚴守關卡,無計回宋營探母,愁緒非常。公主問明隱情,為其盜取令箭,四郎趁夜過關探母。但與六哥、母親、故妻仍只能匆匆一面,又別母而去。楊延輝返回遼國,被太后得知,欲斬楊四郎,鐵鏡公主與國舅苦苦求情,方得赦免。

    我看的這齣《四郎探母》是由天津京劇團呈現,凌珂飾楊延輝、王艷與呂洋各飾上下半場的鐵鏡公主、常秋月飾蕭太后、李宏飾余太君。這齣戲極重唱功,一開場便由響亮的引子破題。劇本也為每個角色安插唱詞,讓各人物可以藉此表明自己的情緒激動與真致。所以對演員的要求,也是都相當地嚴苛。而觀眾也不吝惜掌聲,當角色唱完一段高難度的唱詞之後,總會拍手叫好。

    而在遼國與宋朝之間的阻隔,形成了一個被阻絕的兩地。當楊四郎歷經十五年的光陰返家後,除了親人的悲喜交加外,我認為最痛苦的應是其故妻。故妻除了面臨丈夫的生死未知,好不容易回來了,卻又另娶妻妾。這樣的悲痛情感,讓我想到臺灣與中國大陸對立期間,那些來台的老兵。如果家眷跟著來臺還好,但如果妻子小孩留在中國大陸,他需要面臨的是另成家室的打算。就現實條件而言,要等到國民政府反攻大陸,就歷史上來說,這幾十年是無法達成的。於是就在臺灣落地生根,另成家眷。

    所以白先勇的《臺北人》也在〈永遠的尹雪艷〉中巧引了一段《坐宮》。

吳經理心中熨貼了,恢復了不少自信,著他那爛掉的睫毛的老花眼,在公館裏,當眾票了一齣《坐宮》,以蒼涼沙啞的嗓子唱出:

我好比淺水龍,

被困在沙灘。

在這裡白先勇明顯意識到《四郎探母》的兩地意識,也讓小說中的人物表現出兩個特點,其一是暗示了人物的文化素養,顯示其有一定的經濟水平。第二則抒發一種回不了故鄉,有志難伸之感慨。

    另外公主肯為其夫君楊四郎盜令、說情的情意也令人動容,在知曉丈夫得真實身分之後,仍不惜一切幫助楊四郎。甚至在最後一度有意捨了小的,救了老的與蕭太后說情。劇中人物各個都是現實的反照,但在舞台上,他們的感情更顯得真摯與單純。戲劇反映人生,而人生則是比戲劇更加的曲折與精采。而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從戲中反省自己,甚至是去理解他人的感情,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參考資料:

1.2015天津京劇院節目單

2.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臺北人》(臺北:爾雅出版社),2011年,頁54-55

3.黃瑋嘉,《快馬加鞭一日還——由京劇《坐宮》談開去》,2014年http://folkanddrama.pixnet.net/blog/post/540217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mosan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