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輕快的音符隨著大紅色的布幕緩緩升起而跳躍著,可仔細一看舞台上的布景和擺設卻是佈滿煙霧的風景,一座小橋旁矗立著「奈何橋」字樣的碑牌,和音樂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

  首先登場的是四個穿著白裝、畫著白妝的抬轎伕,他們以擺動、旋轉著手肘清楚的表達出抬轎的意象,而此舉動出現以後,便讓我開始思索著坐在轎上的究竟是何人呢?想必是本劇劇中重要的人物之一吧,否則怎麼會用如此大的排場做為開場呢!

  果不其然包拯大人現身了!並藉由對話的方式解釋了包拯出現在陰間的原因─閻王找他來敘舊、下未完的棋局。而後再以冤魂申訴、喊冤的橋段帶出本劇男女主角─明月、嫣兒,他們先是以對話、傾訴的方式道出遭遇,而後以暗場的方式,重新開起一幕─再次向觀眾重現男女主角相識、相知、相戀而遭人殺害、誣告的過程,以倒敘的手法演出,毫不突兀,反而自然而有層次,回憶演完後又自然的以哭訴聲及動作拉回現實,男女主角最終以「借屍還魂」的方式回到陽間為自己作證、而包拯也順利為其伸冤、維護正義。

  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角色,我發現在新的角色上場時,都會唱一小段曲,而詞曲內容則是明確表達出該人物的個性及行為,讓觀眾對該人物在劇中的重要性有了定位。

  除了表達情感的靜態演出外,也不乏有走位、武打及巧妙運用袖子等的動態戲碼,皆可顯示演員深厚的底子,而我覺得劇團確實很用心的演出,演員的表情、動作很到位外,布景和道具、服裝亦準備的精巧而用心!一場約兩小時的劇便換了五、六張不同的布景,不但符合劇情、也讓觀眾更能快速進入情境。

  然而回到劇情裡頭,是以完美的結尾伸冤成功,可現實呢?死去的人無法為了自己作證,還原當時現場,更不是人人都像包拯一樣能有通靈能力、了解冤屈,不畏強權、只求正義,而這種完美結局的想像,亦是眾人所樂見、所期待的吧,因此只能藉由此劇以達成一種偶像崇拜及圓滿的想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