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文系的我,這是第一次到台灣的國家戲劇院去觀賞,之前在馬來西亞也從來沒有接觸過。說實話,如果不是老師要我們去看戲然後繳交一份報告,我覺得我這一生中是不會想過要去看古典的戲劇。在戲未開演前的時候,我心想如今願意花錢來支持傳統戲劇的人已經不多了,因為我環顧了四周一下,現場所剩的空位確實還很多。
《玉簪記》是一個古典愛情喜劇,故事背景是發生在靖康之亂之後。故事一開場是由美妙的琴聲揭開序幕,然後整個戲劇的背景都不是很複雜,而是保持著簡單的風格。在舞台的兩邊我們可以看到有兩個水墨的書法,這樣就使我感覺到人文氣息也被提升了。
skuldof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xcxczx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xcxczx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去觀賞的節目是由台灣豫劇這個劇團所演出的〈梅龍鎮〉,地點位於台北市八德路上的城市舞台。我的座位是在最上層的看台,所以除了能看見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員們,還能看見在舞台的前方有一塊區域被屏風圍住。剛開始還不太了解那一塊區域裡的人是在做什麼,因為燈光太昏暗了。直到表演正式開始之後,才驚覺那是一個負責現場配樂的樂團!以前在家的時候,電視偶爾會轉到京劇,當時還以為演出時的音樂是事先錄好的,活了二十一年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音樂都是現場請人演奏的,當下其實還蠻震驚的。
這齣劇大致分成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主要是在講述一個不喜歡辦公事的年輕皇帝戀上一位鄉村酒家女。台詞基本上充斥著甜蜜的氛圍(很感激的一點是劇團的人員有在舞台兩旁的牆壁上幫忙打上字幕,讓聽不懂台詞的人能夠參與劇情)。至於下半場便開始出現了衝突的場面,皇太后親自出馬要將皇帝抓回宮,年輕皇帝一怒之下便帶著娘子跑回江南酒家當掌櫃去了,然後突然就生了一個孩子,皇太后得知之後又親自前往江南要把皇上跟皇子帶回宮裡,但孩子的娘不能跟。於是年輕的皇帝便跟皇太后起了爭執,「孩子怎能離開娘」這一句話勾起了皇太后心中的傷心回憶,接著道出一段從前皇太后講給皇帝聽的一個故事,故事內容大概是一個鄉村姑娘入宮為妃後飽受歧視跟欺負,其實這個姑娘就是皇太后自己,為了不想要下一個姑娘遭受跟自己一樣的悲慘命運,所以才阻撓皇上帶人回宮。真像大白以後皇上才了解皇太后的苦心,皇太后也不再堅持,一家人終於才肯團結返京。
aaaa12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完期中考,決定放鬆一下,不是逛街、不是看電影,而是到中正紀念堂看京劇,從來沒有想過這會成為我的休閒活動, 但因為這份作業,讓我第一次嘗試到劇院看戲。在還沒購票前,對這類的京劇我真的毫無概念,覺得一定會看不懂台上在演甚麼並在劇院裡睡著,而且認為應該沒幾個人會去看,結果我錯了,不但沒有想像中無趣,而且座位全滿,觀眾大多不是有年紀的,而是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學生呢。
joanna834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操著奇特的口音,踩著特殊的步伐,長長的鬍子、花花的臉蛋、配上長槍,自同年起這些就是對於戲曲我最接近的印象,來自爺爺家的印象。大大的房間內方正的電視放映著DVD,花旦尖銳的嗓音因著重聽的爺爺轉到最大的音量陣陣的打在耳膜上,我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值得爺爺一再的觀看、蒐集,直到現在。
joanna834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中文系的一份子,這卻是我頭一次到國家戲劇院觀賞崑劇的演出。戲未開演前,偶然聽見身旁的夫妻正感嘆著如今願意花錢支持傳統戲的人已經不多了,我不禁環顧四周,現場所剩的空位確實不少。儘管如此,依然沒有澆熄我期待著《玉簪記》開演的雀躍的心。
我們的座位在二樓,離舞台有一段距離,雖然視野不佳,觀賞起來頗為吃力的,但卻促使我更加專注的觀察演員們的神情、服裝甚至是台詞等等。
emmaho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次看的是一齣古典愛情輕喜劇-《玉簪記》,從去看戲到看完戲的過程中,我發現有許多值得我回味的地方。先從看戲的位子來說,我們是透過網路的兩廳院系統買的票,演出地點是在新舞台,雖然買了一個700元最後一排的位子,可是我不得不說他挑高的位子,完全讓你不會覺得看不清楚或太遠,所以在演出時你完全不必擔心位子問題,可以盡情專心看表演。而這次我們看的是由蘭庭崑劇團去整編、設計,打造出的蘭庭版崑劇小全本《玉簪記》,不同的是他們打破既有的演出程式,整編成為三小時內的的小全本,故事情節不只貼近原著的鋪成,更深刻每個人物不同的形象特質,而且還加入了許多不同元素和美學藝術,使得整齣戲不會太古板反而輕鬆活潑更貼近現代。
當你看一齣戲的時候你會看到什麼?他們的演出令人感動、悲憤、開懷大笑?可是我們應該要去想這些感受產生的原因,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們如何將他們的演出與妳的內在經驗做連結而達到共鳴。
em159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郎里格郎、郎里格郎,我家有個小兒郎,颳風下雨都不怕,一覺睡到大天光。」
因故而稍微遲到的我,甫進入劇場就聽到這活潑的歌聲,定睛一看,原來我正好趕上開場,心中因此暗自鬆了一口氣。
skuldof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簪記》是蘭庭崑劇團這次的表演主題,為明朝高濂的作品,故事說的是南宋的戰亂時期,潘家與陳家自幼便指腹為婚,並分別以玉簪及鴛鴦扇作為定情物。後來兵亂四起,陳嬌蓮在逃難中與母親走散,避於尼姑庵內帶髮修行,予了一個法號叫作妙常;潘必正則是因為應試落榜,羞於回鄉,而改道前往道觀拜訪姑母,因此在觀中巧遇陳妙常,且打破以往戲曲以悲劇為主的形式,發展出的一段可愛又曖昧不明的愛情喜劇。這次蘭庭崑劇團選的則是〈手談〉、〈琴挑〉、〈問病〉、〈偷詩〉、〈秋江〉等五齣。
表演廳的兩側用光影投射詞句,舞台上的背景與道具則是簡易,這種模式一直都是戲曲精神的傳承,黑幕時簡單動用投射,在舞台的布幕上以書法寫上一筆一畫作為齣與齣之間的串場,除了是一種詩化的意象更是能引起觀眾興趣的伏筆。戲曲一直是過去文化的保留,不該被遺忘或被拋棄,而科技光影則是生活演變的結晶,如此相輔相成更使得傳統與新變毫無違和,能在時空交錯之中同行,並且相得益彰,使觀眾的思緒以及想像輕易地被帶入舞台上,如同卞之琳《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em159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梅龍鎮》故事大綱是在說;一位正德皇帝與一平民百姓-李鳳姐-的愛情故事。正德皇帝自幼生長於深宮大院中,對於外面的世界多多少少存在著些許的好奇心。在一次護衛的提議之下,促使正德皇帝決定出宮遊覽。這也為這段姻緣開了頭。正德皇帝出訪民間後,與當地居民合演了一齣劇-《唐明皇遊月宮》,也就正是因為演出這齣劇碼的關係認識了在劇中與他飾演一對佳偶的李鳳姐。或許是入戲太深,正德皇帝對李鳳姐是一見鍾情。兩人的感情在大牛的精心安排之下迅速的增溫。爾後不久,正德皇帝帶著身懷六甲的李鳳姐回宮,皇太后一聽聞此事是極力的反對,正德皇帝也嘗試著與太后溝通,可惜最終無用,對李鳳姐用情至深的正德皇帝不肯放棄這段感情,寧願放棄九五之尊、帝王之姿,與李鳳姐一同躲到了梅龍鎮,展開平民的生活。但國豈能一日無君,母親更是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失蹤,於是想當然耳,正德皇帝與李鳳姐馬上就被太后找到了。李鳳姐見太后心意如此堅決,便將孩子交出,想要割捨掉這段感情。太后見狀,被李鳳姐所感動,便娓娓道出自己身世,原來也是民女出身。太后深知此般出身在宮中生活必定是更加艱難,故不願李鳳姐踏上自己的後塵。當一切真相水落石出,三人也言歸於好,圓滿的決局。
一直以來我個人看這種舞台劇最怕的就是聽不懂,雖然可以透過演員的全時而能大致了解劇情走向,可是聽不懂內容總是覺得少了一味。好在這次的舞台有設置字幕的投射,可以幫助觀眾更加了解劇情以及演員對白,可以說是現代科技幫助了傳統戲劇更加的大眾化。現代化的舞台設計更是讓傳統的戲曲唱出了有別於一往的新風貌。
skuldof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耍花槍,一個後空翻,腰身跟著轉,馬步紮的穩當......」走在繁華的台北街頭,聽著曾經瘋迷全台的歌曲,我正一步步邁向古典和未來的交接處。
豫劇,又叫做梆子戲,是傳統戲劇的一種。與它的近距離接觸,是在戲曲選的課堂上。之前好像就有接觸過類似的傳統戲劇表演,不過當時是接觸到崑劇。在我來看,傳統戲劇都很有趣。怎麼說呢?因為傳統戲劇內容很豐富,有文戲也有武戲。而且大家常說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傳統戲劇中,是最能體會的到的!不管是主角或是龍套,一定都是受過許多專業訓練的。而現在的戲劇,不能說都沒有專業成分。但是相較於傳統戲劇所需要學習的技巧,顯然是少得多了。打比方吧,一場武打戲當中,演員需要穿著不輕的戲服,並且做出特技動作。但是在現代戲劇中,只要套好招式就可以,少了戲服的重量。但不可否認的,每種戲劇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在。如果說傳統戲劇的魅力在演員本身,那現代戲劇魅力就在劇情與音樂的安排上。
tony23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簪記》是由明朝高濂所著作,是中國戲曲史上深受歡迎的一部愛情喜劇。內容是講述在靖康之亂後,女主角陳嬌蓮與母親在逃難中分離,孤苦無依的她在欲尋自盡之際,碰到張二娘收留她進入金陵女貞觀,皈依空門,法名妙常。一年後,男主角潘必正考取功名不料名落孫山,於是投靠姑母,恰巧其姑母正是觀主!因此,潘必正在觀中結識了陳妙常,兩人彼此產生情意;然而礙於佛道之門的清規戒律,使得兩人交往過程受到重重阻礙。終於,在潘必正潛訪陳妙常時,發現了她自剖心事的詩稿,於是兩人對天盟誓,互許終身,並交換信物-白玉鸞簪、鴛鴦扇墜。兩人之間的濃情密意,終究逃不過關主的法眼,為了維護道觀清譽,她催逼潘必正到臨安赴試,過程中,意外發現白玉鸞簪正是潘家原先送給陳家的下聘之禮,原來陳妙常與潘必正是訂有婚約的!為了讓潘必正專心應試,她並未告知實情,只是擬一書函要潘必正獲取功名後,交予雙親。在潘必正坐船離開的途中,陳妙常也雇了一隻扁舟追去,兩人在江心重逢,並發現婚約之事,承諾等到潘必正功成名就,兩人便結為連理,永不分離。
看完這齣戲,讓我對戲曲的體認有了不同的見解!原本以為戲曲僅僅是枯燥乏味的唱戲而已,但想不到也能夠這麼有趣好看!劇中時常出現令人會心一笑的情節,例如:陳妙常拒絕大官人張于湖的方式、潘必正挑逗試探陳妙常、書僮進安嘲笑潘必正舉動……等,這些情節使得整齣戲劇毫無冷場,想要讓人不斷看下去。劇中人物我最欣賞陳妙常,她皈依空門後並不是孤絕閉鎖,而是勇於披露相思;雖身在佛門,卻心念凡塵;在與潘必正相見之後,勇於面對自己的情感,而不至於食古不化,如此情操值得嘉許!
em159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這一門課,而有了看戲的因緣,這也是第一次去看戲,第一次在正式的場合去欣賞台灣的精粹。
因為是第一次看戲,所以在買了票之後就開始擔心,最便宜的三樓票位會不會讓我們離舞台太遠而無法仔細欣賞,但其實城市舞台的設備貼心,在舞台兩側也有投射的字幕,讓我們就算位於最高點依舊能夠欣賞戲劇,不用擔心聽不懂劇中的唱曲。
skuldof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簪記》是一部愛情喜劇,我看的這齣是由蘭庭崑劇團表演的,男主角潘必正是由溫宇航飾演,之前在課堂中看《百年戲樓》這部戲時亦是由溫宇航飾演,所以在開演前即非常期待溫宇航會如何來詮釋潘必正這個角色。《玉簪記》共分為四部演出,以一段古琴演奏作為開場,而第一部<譚經‧手談>中,我從演員的表演表情、對話內容、腔調中可以感覺到陳妙常在靖康之亂後與母親失散,最終只得去女貞觀帶髮修行,暫度年華的悠悠心緒、連連嘆息;至張于湖出場時,不斷地看到他諂媚著妙常,而妙常卻又能很敏捷的應對、婉拒,讓張于湖碰軟釘子,我覺得非常有趣;又兩人對奕時,唱詞中帶著雙關,我想這棋局就是象徵著情局吧!張于湖和陳妙常二人是「郎有情,妹無意」,所以張氏在棋局與情局上可謂全盤皆輸啊!而陳妙常不斷的迴避張氏,因其雖對於感情抱著憧憬,但心仍在潘必正身上,故不為所動,彷彿象徵著中國古代女子對於「情」方面是如此含蓄且專情。
第二部<茶敘‧琴挑>此部描寫妙常與潘必正的相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兩人,彼此惺惺相惜,故妙常邀潘生一同品茗,希望他可以稍解煩悶,這段我覺得妙常實在是太口是心非了,明明對於潘生的琴曲挑動實已心動,卻嘴硬地說潘生「出言太狂」、「言語冒犯」,又趁潘生離去時嚷嚷著「潘郎」、唱道「悽悽冷冷」、「淚落知多少?」可見她對於潘生情意溢增,而潘生也頗為奇特,他躲在竹林後偷聽這一切,讓我覺得啼笑皆非,潘生不但表達感情要婉轉唱出,就連女方對於他的愛意也要用偷聽的才知道,這是非常有趣的場面,另外,從這段演出中我可以感受到女方對於感情的態度是極度羞怯的,不敢將感情表露出來,讓我迫不得想揪出兩人要他們對彼此坦言真情!
em159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微涼,陽光側露半個臉。建築物與電線桿不停在捷運窗邊穿梭,一片片影子撇過我的臉龐,不確定的形狀,凸顯出格外不定的心情。「戲曲?!」這對我而言,如同想像隔壁鄰居小孩一樣,可能聽過他的名子,至於長啥模樣,仔細一想倒真也沒見過。目光側在窗外,回想昨晚對著螢幕敲打鍵盤浮出的資料,一個舞台、兩位主角、一段愛情,在那個時代打破禁忌的愛情作品──《玉簪記》。心中思揣了好一陣子,猶疑之際,餘光撇見車廂門邊的角落,一對男女顧不了大眾的眼光,那位姑娘任憑公子的手游移如水,禁忌的程度頓時與我想法矛盾了起來。「這就是時代的轉移吧!」自己給自己一個肯定的想法。捷運車聲轟隆隆便開往了新舞台。
skuldof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