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前往中正紀念堂演藝廳觀賞中華文化中經典的浪漫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正巧在2013年正是「梁祝」黃梅調電影五十周年,許多「梁祝」及黃梅調的戲迷皆前往朝聖,觀賞這黃梅調的經典。

在座位席上可以看到很多「梁祝」、「黃梅調」的戲迷,甚至有的戲迷年紀很大,行走不方便,也還是前來觀賞,甚至有的觀賞人還是唱黃梅調的老師,帶著同學前來觀賞。熱愛戲曲的氣氛,就這樣逐漸蔓延在人群中。

三部曲的第一部曲是合唱曲《梁祝緣》,系由王友蘭老師依照《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旋律,重新填詞,意境完整,一共分為【序曲】、【三載同窗】、【十八相送】、【英台抗婚】、【訪英台】、【樓台會】、【哭墳】、【化蝶】共八段。在這之前,從來沒聽過用這種方式呈現的「梁祝」,通常面對「梁祝」大多是在戲曲、電影跟動畫,整場戲的概念完整而且意外的讓人印象深刻。

進入第二部曲,是從上海越劇院邀請來台的兩位越劇家,上演傳統劇目─越劇《十八相送》。而越劇的劇本段路與唱詞,更是黃梅調電影版的取材之處,越劇在台灣大多不是很熟悉的形式,唱腔用字並非一般熟悉的用法,幸的在舞台上方的左右側設有螢幕得以同步顯示唱詞。兩位越劇家的身段優美,唱腔婉轉優雅,在聽覺與視覺上極為舒適,觀賞起來是愉悅,情感是會投入劇情。

最終章第三部曲,台灣人熟悉、風迷全台的「黃梅調」重要的三段曲目【草橋結拜】、【三載同窗】、【樓台會】。三段經典由台灣的王友蘭黃梅調劇藝坊做為他們的年度公演主題,台上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確實有主角的氣勢,但看到旁邊的銀心與四九更覺得讓人有印象。銀心可愛體貼,認真侍主;四九活潑開朗,跟主子梁山伯一樣有點傻,對主子忠心耿耿。黃梅調的唱腔對台灣的孩子來講,由其近代的孩子來說是陌生的腔,但黃梅調聽起來是舒服、具有記憶感,對台灣文化來講黃梅調可以說是戲劇的一個記憶點。

「梁祝」在中華文化的地位,就如同西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但祝英台能在那個不自由的年代,為了自我的理想,願意喬裝進書院,甚至勇敢追求自己的感情,只可惜天不逢時,兩地相隔太遠,人際造化的變化,明知父令不可違抗下選擇抗婚,然則無法圓自己對梁山伯的感情,最終《化蝶》的悲喜劇也是個折衷的結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