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眼人卻似無眼,何以問天?─觀豫莎劇《天問》心得(語三甲110202121朱俐)

        圓弧狀的投影上時而是漫漫草原,時而雷電交加,似以大自然的方式回答邠赫拉的一生,如屈原《天問》尋求答案、找出因果;如李爾王Cry it! Cry it! These heart of steel for you! Cry for me!般淒切而悲涼。

        台灣豫劇團此次改編莎士比亞最悲慘的悲劇《李爾王》,但說是改編,實則較像是讓李爾王換個身分、換個環境,李爾王至此成了女性的邠赫拉,背景也搬移到一個母性社會的狩獵部族。換言之,《天問》保留了大部分李爾王的原本劇情,連腳色姓名也多有一字取自《李爾王》,而故事的雙線結構,也在舞台上更簡潔的呈現演繹,單就未閱讀過《李爾王》的觀眾角度來說,這樣濃縮後的劇情,在故事第一次切換到另一條支線時,反而是突兀且難懂的,不過主線故事倒是簡易可預料,沒有細讀《李爾王》的我,仍能準確地命中劇情發展。

        豫劇是發源自中國河南省的一劇種,在台灣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豫劇最大的特色在它的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能表現豐富的人物情感。這類特點在《天問》一開場便能看出端倪,配合著樂團的演奏增其磅礡,更加入中國傳統樂器演奏,呼應整齣戲的東方色彩。背景上方的圓頂多媒體投影更是一大亮點,隨劇情走勢變換,無一刻不是動態進行,這是傳統戲曲演出時無法做到的,也是這種現代、改編演出的豫劇令人期待之處。《天問》的服裝梳化同樣精緻得很,因為是豫劇先前完全沒有的時代背景,傳統的豫劇服飾在此當然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特別的部落服裝,還有在後來的簽名會得以近看的細緻化妝。

        看的出這一切的變化是傳統戲曲欲迎合現今看劇人的喜好,但其實在觀劇過程中,我曾聽見後方有老年的阿伯獨自低聲吟唱,不知是和台上各唱各的還是互相應和,也有中年的叔叔在中場休息時嗟嘆。演變究竟是好是壞?我想也無人可下定論,進場觀賞這場《天問》表演的觀眾,中老年比青少年約是七比三,如何保留舊有的觀眾並吸引新的,大概是這類戲曲面對的極大課題。

        《李爾王》一劇中,莎士比亞或在此表現了孝道、手足之間的議題,但也不僅僅只有這樣,這可能也是將屈原的《天問》及《李爾王》串在一起的原因,悲慘的命運終究只能問天。《天問》中李爾王的形象轉至女性的邠赫拉身上,更合理化了母性社會將部落分給女兒們的傳統,也去掉了曾有人說李爾王可能對小女兒有超越父女的情感這類衍伸。劇中的弄臣初登場便吸引我目光,我遲疑著怎麼邠赫拉尚且站著說話,還有人能躺在一旁裝著沒事呢!後隨劇情發展,弄臣大膽的對邠赫拉說話、給他勸諫,台詞中有趣對話甚至嘲諷現今社會,我理解其實弄臣一角雖在劇裡,但也有另一層似旁觀者的身分,不斷在想幫助邠赫拉這個他口中的「大嬸」。

        劇中腳色之悲慘留給觀眾無限餘韻,謝幕時讓人感動落淚,但更令我反思的是,人的一生真的能託付給別人嗎?看起來甜言蜜語的人其實不一定符合自己的期待,什麼事情看的清,什麼事情看不清?自以為看懂的明眼人實則比瞎了不如。

 12489976_1168569686506241_2109519380_o.jpg  

在《天問》開始前的導聆

  12490296_1168569666506243_992301500_o.jpg  

在精彩的劇結束後的謝幕更讓觀眾感動

    12483440_1168569673172909_2090073816_n.jpg  

12483074_1168569676506242_289775333_o.jpg  

帶著資料夾、簽名和票根與海報合照

 

12483169_1168569683172908_236937700_o.jpg   

 

  ↑票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食食好朋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