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天問的時候,一大樂趣即是比對台上劇情與李爾王原作,在認出熟悉的情節時會感到喜悅,發現改動之處時又會觀察其在台詞內容、劇情節奏方面孰優孰劣,觀賞過程可謂十分忙碌。
天問的改編中,一個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李爾王變成女王。因為觀眾固有的刻板印象,會使演員即使有類似的行為,卻引起不一樣的情緒。原作的李爾王從愚昧到瘋狂而明白,都徹底、直白,但我對女王的印象卻是個愛恨分明、喜怒無常的大嬸,情緒濃烈、色彩鮮明。
此外,東西王權的差異也有所體現,應該是作者認知的差異。比如端木格的忠心「辨奸何懼行路難」就是標準的中式忠臣思維,大公主的「我是公主,你能奈我何」也是很中國印象的公主形象。
在本劇中,女王與女兒們的母女之情的描寫較原著豐富,比如小女兒自言無話可說時,女王回憶當初養育女兒的辛勞。端木格與端木加的父子之情也是原著中未著墨的,本劇用單獨的一場來讓端木加展現痛惜老父慘況的心情,也讓端木格濃墨重彩地悔恨錯怪長子。
本劇的端木蒙非常出彩,雖然與愛德蒙的行徑相似,但因為加入了更多沾沾自喜的獨白和謀策的細節,讓他顯得更狡猾,也更精彩。
此外,在女王與侍衛打鬧作樂的武場中有一些失誤,原以為是安排好的,以表現女王年老體衰,與看了另一場的友人討論之後,發現失誤的部份不太一樣,也許真是失誤。我的場次是女王掉槍,眾侍衛惋嘆,女王說了聲「再來!」圓了過去,友人的場次則是侍衛掉槍,女王作勢拍侍衛的頭。兩次都十分自然的接續下去,也許也是資深演員的功力。
天問的舞台設計令人眼睛一亮,我很喜歡天球的設計,在後段戰爭發生後,背景的紅色潑墨也讓人印象深刻。小女兒與女王在監牢中一場,以投影的方式呈現場景,欄杆的影子不僅暗示了欄杆的存在,也呈現了裡外明暗的對比,不僅輕便,也成功地以寫意的方式,塑造比實體欄杆更好的氣氛。 天問作為改編劇本,總得被人拿來與原著比較,我認為本劇比原作優秀之處,一是現代舞台科技的加持,二是人情的刻畫。天問的故事脫胎自李爾王,但其中的角色卻更活靈活現,他們的感情更豐滿,形象更完整,因此也讓整齣劇更厚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