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京劇《將相和》評論-關於智慧與胸襟,關於美與一些感動

 

110102201

 

語四乙陳筱薇

 

 

 在我看這齣戲之前,對《將相和》這齣戲非常陌生,這齣戲聽名子就覺得非常陽剛。已經與京劇這門課相處了近一個學期,對京劇已經有些初淺的認識與喜愛,因此我還是對於即將坐在戲院約3小時裡看一場非常陽剛的古典劇,感到不安又興奮,焦躁不安,因為整天擠滿的行程轟炸讓我害怕等會兒會無法承擔太過嚴肅的劇情,而在劇院裡呼嚕大睡,興奮不已則因為第一次在國家戲劇院裡看戲和因為即將能親眼看到在課堂上撥放的那些精湛演出。

  那些焦躁不安都是多餘的。由中國國家京劇院帶來的《將相和》,非常精彩。「不要降低自己的高度,而是努力將旁人拉到同個位置」,這是老師在剛開學時,提到整個大環境對於京劇較不友善時說的,看戲的同時,我不斷地想到這句話,因我發覺自己居然看得懂、聽得懂,甚至認為演員們的語速滿適中的,是不是我的高度真的被拉拔了呢?雖然自己也不過是個京劇菜鳥,卻忍不住跟著許多京劇老饕們拍腿叫好,用力鼓掌。

  原來《將相和》是一篇我本來就知道的故事,這篇故事有兩大重點,第一,是趙國藺相如如何使計保住和氏璧不被秦國所獲,第二,是廉頗不服藺相如,處處為難之,而最後兩人又是如何和解的。這個故事剛好是本學期的其他課堂中提到的,然而,課堂上讀的是文章,戲劇要如何呈現又是另一回事。一本好看的小說,被翻拍成電影,時常就是一場災難,對現代人大概是再熟悉不過了,就連瘋迷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也有許多令小說迷不滿意的地方。有趣的是,這場時常發生在現代的災難卻沒有在《將相和》的演出發生,反而與文字相比,各有千秋,甚至可以說是青出於藍,更甚於藍,因為那些文字的優美並沒有在變成戲劇後消失,那些文字由每個演員細膩的詮釋再唱出來,加上表演動作,絕對比只讀文言文,更吸睛、更能輕鬆收服一則古代故事。

  我最喜歡的片段都是藺相如出場的時刻,他善於出漂亮的計策、膽識過人、風度翩翩同時雄姿英發,他的智慧帶了些詼諧,逗得秦王好氣、觀眾們好笑。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秦王在發現被藺相如耍了,得不到和氏璧時,要烹了藺相如,結果藺相如使計,一副慷慨赴死貌,秦王反而因為賓客都在,為了一塊玉烹了藺相如,顯得自己的殘暴與小氣,只好忍氣表面上原諒了趙國,放了藺相如。由大陸一線老生于魁智飾演的藺相如,聲音宏亮激揚,唱的好幾段都讓我屏氣凝神的聽著他完美的唱完。由大陸一線花臉楊赤飾演的廉頗,表現也絕對不凡,他的嗓音渾厚,也好幾次激起了我內心的波濤,讓我好希望自己有學過幾段,可以跟著唱上幾句。  

  以我上課看過了幾齣京劇以及有次看了在北藝大的北管戲演出的經驗,我覺得除了兩位主角的表現令人為之一亮外,其餘的配角也都非常到位,雖然飾演趙王的演員有句唱詞吃了螺絲,但還是瑕不掩瑜呀!就算是一兵一卒也都很有架式,翻跟斗展現武功之精準俐落,絕對沒有落下的位置不對或腳沒有踩穩的問題,每個演員,甩水袖、走路移動都是輕而易舉的,好像真的生活在古代那麼自然,而這些顯現的都是平時的扎實訓練與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我想這就是「專業」。

  「專業」讓這些演員在舞台上閃閃發光,讓觀眾為之喝采、為之瘋狂,「專業」是演員尊重自己、尊重舞台、尊重觀眾的表現,《將相和》帶給我的感動,不只是古典作品上的,更是一種專業的態度。我想這不僅僅是《將相和》這麼一齣擁有,而是「京劇」這種表演所必須具有的,它不容許馬虎,所有實力都是扎扎實實的累積,而這也只是最基本的,再來就是如何傳達古典作品之「美」,不斷不斷的磨練,呈現出最純粹、吹毛求疵的那種「藝術之美」,許多投身在京劇的演員奉獻其中,一生就是要達到那種美,這也是許多藝術家所追求的,而他們所呈現的美,感動人,他們為一件事的痴狂,感動人。

  我很開心自己從一個完全不懂欣賞也不想看中國古典戲劇的人,變成一個很期待能再買票進劇院看京劇的人,也不過就是短短幾個月,一個人居然能對一件事物產生這麼大的看法轉變。想當初進剛大學時看《遊園驚夢》,我還會因演員們拉長音而笑出聲,現在的我則想嘖當年笑出聲的自己。這些轉變是因為對於京劇的了解增加了,知道了好像沉悶的歷史背景、京劇的元素,漸漸地,看懂了就變得有趣好看。京劇對於一開始的我,大概就像是有人用我完全不懂的語言,跟我說了一個超好笑的笑話吧!對京劇看法的這個轉變,再次證實了,有時自己以為的無聊,實際上很可能只是不夠了解罷了,在認真了解之前,再冷漠對待一些自以為沒興趣的事物,說不定會錯失許多新奇好玩的經驗呢。

  看完了這齣陽剛的《將相和》,原本被忙碌行程轟炸的我,心情從陰天變成了大晴天,胸中滿滿溢著感動,糟糕,我好像變成小迷妹了。

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