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古典戲曲評論 (651)
- Dec 30 Wed 2015 15:44
京劇選讀課程—《天問》觀賞心得(李盈)
- Dec 30 Wed 2015 12:14
混噩噩明眼人卻似無眼---觀<天問>有感 語三乙 110202206 蔡子葳
- Dec 30 Wed 2015 12:05
於無聲處聽驚雷─《天問》 (王聿)
本劇大抵維持莎翁原著的雙線結構,除主線邠赫拉(即李爾)母女外,也保留端木格(即格洛斯特)父子情節線。〈風暴〉、〈剜目〉二場,分別是主、副線主角行經人生幽谷的橋段,遭遇打擊後各自成長。與《李爾王》的差異是,格洛斯特是決心棄決這個世界,擺脫極大的痛苦,到跳崖尋死;端木格卻不然,儘管雙眸血漬斑斑,還是勉強撐持,要求瘋陀帶他去邊關,討伐叛逆秉公斷!果然倫理是中國傳統文化不能承受的重,因此,邠赫拉最後也有椎心泣血的《天問》:「問蒼天骨肉相殘何時已?問蒼天五倫莫非風雅體?問蒼天人間公義何處覓?問蒼天因緣了斷生與死?……」。
此齣戲劇由莎翁的現代元素戲劇,增添豫劇的唱詞及身段,副導演說道:「語彙的轉換是最難的,加上劇情背景是在少數遊牧民族與架空朝代,少了戲曲舞台慣用的服裝配飾,在身段展現上,也是本劇最需琢磨與調整之處。」在服裝設計上由薩滿入題,演員身上的氏族圖騰及獸皮獸毛獸骨等配飾符號,明喻著為求生存而殺戮的意義,而這層生存的欲望藉著服裝上的獸斑、鳥羽,可知是透過屠害手段才披得的華麗與虛榮。燈光設計方面,變化豐富,驚艷全場,尤其〈風暴〉那一場,利用燈光營造出的冷峻、晦暗,舞台上雖然只有邠赫拉在行走,但是覺得自己似乎也跟著她在風暴中行走一樣,那種孤寂、害怕,透過燈光的轉換及音效,可以深刻感受到《天問》真的是一場命運性的災難。
- Dec 30 Wed 2015 11:11
北管戲《破五關》- 軍陣攻敗、威震猶存 語四甲/董建凱/110102147
- Dec 30 Wed 2015 10:23
《盜仙草》《將相和》人生如戲-兩種人(温敏華)
- Dec 30 Wed 2015 10:18
《天問》劇評──解答在人間(沈薇庭)
十一月底的深秋,天很快就黑得沉寂了。六點四十五分,我緩步登上國家戲劇院的魁偉階梯,每踏一步都像是拾起一些如落楓般零散細碎的雜思亂想;走至台樓頂端,我頓足轉身望向剛才的來時路,中正紀念堂的空蕩廣場被整片夜幕壟罩,秋意濃厚的冷風倉狂地在其中呼囂竄逃,吹捲起及肩的髮絲甩向我的臉頰,那尖細的刺辣痛感提醒我此行的目的。背後精美雄偉的建築物不斷透出溫暖細緻的黃色燈光,可我卻遲遲不敢推開那光閃閃的透明玻璃門,只瞇起眼站在颯颯秋風中,從遠方疾行的閃爍車燈間看著時間的逝流;因為我明白,今日來看的是一場悲劇豫戲。我得做足心理準備。
台灣豫劇團今年的大戲《天問》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名作四大悲劇中其一的《李爾王》。《天問》在情節結構上並沒有太大的更動,保留了原作的故事骨架,除去時空背景不論(從西方王國轉移至東方部落),唯一最為顯著的不同是《天問》將李爾王的性別設定從男性改成了女性。在有些評論中提到,豫劇團這樣的改動似乎隱隱地透出些許女性主義的意味;然而我卻認為,這樣的編改其用意並不在於女性或男性當權的爭論上,實則是在提醒觀者聚焦於其悲劇的本質。因為不論是李爾王或軒轅國女王都同樣是這場悲劇的主導性因素,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性別差異而有不同的發展。悲劇是無性別的,是超越性別的;豫劇團如此在主要角色的性別設定上所做了更改,讓觀者可以直視軒轅女王(李爾王)這位人物,撇去性別可能隱喻的種種影響,更客觀地看見其性格與行為表現,以及作為(中性)個人是如何引動這場浩劫悲劇。
- Dec 30 Wed 2015 10:15
再奏起一齣亂彈-觀北管戲《破五關》(林伯鴻)
- Dec 30 Wed 2015 10:10
問蒼天骨肉相殘何時已?〈1103012135林雁婷〉
- Dec 30 Wed 2015 10:05
似真還假,似假還真。(語二甲110302108高平)
似真還假,似假還真。(高平)
過去的我,其實對京劇沒什麼興趣,因為京劇的步調非常慢,往往會看到睡著,而這次因為選修課的關係,才真正仔細地去欣賞一齣戲,而《十八羅漢圖》是國光劇團20年的新編戲,當我進到國家戲劇院時,想著必定會很無趣,但沒想到一開場便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舞台佈置已不單只是一桌二椅的寫意背景,添加了許多機關、道具,舞台甚至還會旋轉,這些都讓我擺脫了京劇無聊單調的刻板印象。
- Dec 30 Wed 2015 09:59
京劇選讀—豫劇【天問】觀後心得語創四乙110102221邱巧珏
- Dec 23 Wed 2015 11:11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十八羅漢圖》(黃姿盈)
《十八羅漢圖》的故事是講述一位在紫靈寺修行的女尼淨禾,年輕時曾救了一名孩童宇青,將他撫養長大,日久淨禾與其弟子產生了莫名難隱的情愫,淨禾自覺,便命令宇清下山,但是紫靈巖藏有殘筆居士作《十八羅漢圖》,由於歷史悠久,經過許多的波折,十八羅漢圖早已殘破不堪,經宇清要求要將十八羅漢圖修復完竣才下山,兩人為克制隱藏情愫,宇清便提出師徒兩人晝夜輪流作畫,淨禾為晝,宇輕為夜,同在一處,互不相見,彩霞相隔,但是透過此畫,隔著筆觸感受到對方的情感,兩人的情感愈來愈深,十八羅漢修成之日,淨禾便叫宇清離開寺廟,並且贈予此畫,怕得是愈陷愈深,觸景生情。
- Jun 07 Sun 2015 02:49
伶人往事 - 《百年戲樓》(盧君朗)
戲曲於我而言,就如我看藝術作品的雕塑媒介的經驗,似懂非懂、縱有喜歡之處,亦難以明言。自小不曾學過戲、也未曾從文學角度鐨研過戲曲這形式,勉強要說的話,在香港唸高中時,因應著課程是有讀過《竇娥冤.法場》與《雙調.夜行船.秋思》兩部作品。然而,在現場觀賞,將其作為一種文學與表演藝術兩種媒介混合的形式來理解,與單從文本著手理解,又完完全全的是兩回事了。可以說國光劇團的《百年戲樓》這部作品,推翻了我對戲曲的固有認識與想像。
- May 28 Thu 2015 12:06
傳統與新穎的交會-《美猴王大戰蜘蛛精》(王冠程)
- May 28 Thu 2015 02:57
《化人遊》─千載浮沉於世俗,回首瀟灑成仙道(洪韻淳)
在一個天氣灰暗的下午,我與朋友一起相約至城市舞台欣賞戲劇,這是我第一次看戲劇,心裡總有股莫名的緊張、期待;一進門就看到商品販賣部,上面擺著各式各樣的週邊商品,我與朋友在攤位前站了大約十分鐘,一直猶豫要不要買節目冊,我心裡想,反正一生大概也只會來看這麼一次的京劇,就狠下心來買了節目冊和資料夾,入場後在座位上期待著等一下看到的舞台效果,是不是真的有當初來宣傳時說的這麼生動,又害怕自己會聽不懂台上的演員在唱什麼,會不會為了看了兩旁的字幕(其實......我原本擔心的是會不會沒有字幕阿!)而漏掉了精采的畫面,畢竟老師給我們看劇時,都是撥放DVD,不用一邊緊盯字幕,一邊追逐演員的動向,就在我亂想之際,燈光漸漸暗了下來,戲劇開始的音樂響起……
《化人遊》改編自清代作家丁耀亢的劇本,是三百年前就已經出現的「穿越主題」藉著與李白、西施和趙飛燕等人吟詩、論世及葬身魚腹的屈原暢談人生,來反映自己身為換代之際,一個經歷國亡家難的知識份子的複雜心情。
- May 27 Wed 2015 18:22
戲,真心話-《水袖與胭脂》(方詩媛)
這是我第二次進劇院看國光的戲。去年的王熙鳳還在腦中,那個犀利的女人,爭風吃醋大鬧寧國府的景像還歷歷在目,如今題材一轉,是一個癡情的女子和負心的男子,一場戲,卻到出一段繾捲千年的真心話。
在劇院門口等待入場,我心中的緊張排山倒海而來,《水袖與胭脂》是國光出名的戲,我翻了翻剛買來的節目冊,腦中不斷回想前幾天網路上查的資料,著實害怕,甚麼是梨園仙境?為什麼會有行雲班?唐明皇和楊妃之間又有甚麼愛恨離別?我還沒來的及釐清,劇就開始了。
- May 27 Wed 2015 10:19
老一輩的回憶,新世代的傳奇-金光布袋戲:史艷文藏鏡人之決戰時刻 杜雨樵
- May 25 Mon 2015 17:29
少年皋的奇幻漂流─回首竟頑空 《少年遊》 黃郁峰
- May 25 Mon 2015 17:06
淺談從<無底洞>探索現代人對於古典戲曲的價值意識觀之改變 402018047何祖銘 中文4A 座號:68
首先這不是心得感想,而是從中評論和探索問題。
- May 24 Sun 2015 22:04
登仙與科幻--從「化人遊」看見舞台效果的多元化與實驗 江耿逸
觀眾入座,舞台上大大的投影螢幕上,映著一團長型的黑影,按照節目上的介紹來看,應該是條鯨魚。其實無論它是甚麼,從上一部「羅生門」時。投影器材的使用,在感官上,與傳統戲劇結合已經十分和諧了。現在所期待的就是投影器材會不會有甚麼新的花樣,對戲劇有甚麼樣的加分。此劇本據說是清代劇作家丁耀亢所寫,劇情中有許多歷史人物穿越時空齊聚一堂,李白、西施、趙飛燕、屈原、崑崙奴等等......。角色陣容龐大,藉由這些人物與主角的對話,探討人生與思索歷史。
單以劇本來說,這樣的題材是沒有太多新奇感的,但在傳統戲劇中,這樣的劇情安排是第一次聽聞。燈光一暗,戲劇開演,序幕裡,狂風巨浪中落難的主角,狼狽不堪。得意狂笑的大鯨登場,與崑崙奴的一句:「你都忘記了嗎?」給這場戲劇一個有懸念而且強而有力的開頭。這個開頭,以時間上來看,大概是在整部戲劇的中間,算是倒敘法的一種。但把整部戲看完之後會發現,開頭與故事的連貫性並不高,可以理解為是刻意營造氣氛的開頭,這樣的刻意營造,在我的感受上是有一點小瑕疵的,因為受開頭的影響所期待的畫面並沒有在正篇的故事中看見。
- May 24 Sun 2015 20:03
如夢似幻,真假難分?---《化人遊》—蔡鎬宇
這次是我第一次進到劇場看戲曲的演出,由於對此類型的表演沒有太大的興趣,因此過去也只有在上課時才會接觸到一點。而在親自到場觀劇後,對於戲曲的印象也有些改觀了。因個人喜好問題,在面對這種京劇唱腔時,緩慢的鋪成劇情,會讓我感到想睡,因此以往都在開始沒多久就睡著了。而這次也不例外,剛開始的劇情在鋪成、建構時便已昏昏欲睡,但隨著劇情推進,武戲對戲慢慢的增加後,整體節奏開始快了起來,也就一掃了一開始想睡的感覺。看著劇情的變化,我這才體會到戲曲的生命力。
這次所看的《化人遊》與一般所看到的戲曲不同,它以4D的概念演出,對於感覺是不同的感受。但由於4D的呈現在於嗅覺,我認為味道這種東西是很難掌握,或許選用當時使用的味道,是符合感覺與畫面的。不過每次聞到那個味道時,我覺得像是到了醫院一般有著濃厚的藥味,實在不是很舒服。也許是個人問題或是味道要傳遞全場在時間上導致變質,但在味道出現的當下,對我來說真的不是那麼的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