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選讀豫劇【天問】觀後心得

語創四乙110102221邱巧珏

一、          台灣豫劇簡介:

豫劇是發源於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歡迎。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豫劇是在繼承河南梆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河南省的簡稱是「豫」而將該劇種定名為「豫劇」。除河南本省外,河北、山東、陝西、湖北、山西、安徽、江蘇、四川、甘肅、東北、新疆、西藏、青海等各省以及台灣等地都曾有專業豫劇團分布。豫劇在台灣舞台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的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

「中州豫劇團」於二次大戰期間,在越南富國島誕生;1953年在國防部支持下於高雄左營落腳,改名為「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1996年,併入教育部所屬國光劇團,易名為「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2008年因應文化事權統一改隸行政院文建會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再更名稱「臺灣豫劇團」;20125月文化部成立後,正式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轄下之國家專業藝術表演團隊。數十年來,臺灣豫劇團累積了豐沛的創作能量,除傳統劇目外,每年製作全新大戲,嘗試跨界合作,融合傳統與現代,擷取中西文化精華,新編劇目成果豐盛。至今推出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包公誤》、《白蓮花》、《三打陶三春》、《西出陽關》、《貍貓換太子》、《巧縣官》、《貍貓換太子續集》、《七品芝麻官》、《孟麗君》、《大腳皇后》、《中國公主杜蘭朵》、《秦少游與蘇小妹》、《武后與婉兒》、《豫韻-台灣情》、《曹公外傳》、《田姐與莊周》、《少年齊桓公傳奇》、《劉姥姥》、《慈禧與珍妃》、《拜月亭》、《約/束》、《花嫁巫娘》、《美人尖》、《量‧度》、《巾幗‧華麗緣》等;另兒童豫劇方面有:《豬八戒大鬧盤絲洞》、《龍宮奇緣》、《錢要搬家啦?!》、《快打三國》,以及說唱豫劇《阿彌陀埤》、實驗劇《試妻!弒妻!》、《劉青提的地獄》等。其中《慈禧與珍妃》,榮獲2008年電視金鐘獎最佳傳統戲劇節目獎項。

二、劇情簡介:

現今舉世公認《李爾王》是莎翁最偉大的悲劇,也是戲劇演員終生難以超越的挑戰。畢竟能兼具王者氣度與生命厚度,在大喜大悲中演繹人生況味者,並不多見。臺灣豫劇團「豫莎劇」三部曲《天問》(改編自莎劇《李爾王》,由莎劇權威彭鏡禧教授及陳芳教授聯合執筆),為國家文藝獎得主/豫劇皇后王海玲量身打造,以「旦行女李爾」演繹這位飽經磨難、在權勢與親情風暴中發狂、最後幡然悔悟的複雜人物。導演呂柏伸要王海玲拿出看家本領,運用花旦、武旦、青衣等多重行當,看得到王海玲對角色的細膩詮釋及一生戲曲絕學,敬請拭目以待!《天問》對於人性表裡不一的刻畫、物質與精神的混淆、權力/利的掌控分配、真(自然)、假(虛偽)的觀察等,都有精彩的展演。而全劇的核心意義,顯然還是在於邠赫拉女王的生命成長──因為掌權太久,剛愎自用,在以錯誤的方式交出政權後,墮入痛苦的深淵(莎翁及其同時代人退休時必須交出產業,轉而成為平凡年老的寄居者時,不免表現出萬般焦慮)。經過委屈、憤怒、詛咒的階段,她逐漸學習接受、容忍人生的苦難,並從中得到教訓,領悟同理心的重要,為自我找到救贖和新生的可能。暴風雨一景,正是邠赫拉找回「人性」的轉捩點。《天問》中被視為不孝者──邠赫拉的長女、次女,及端木格的私生子端木蒙,難道是天生的壞胚子嗎?平心而論,他們都在父母親的偏執與父權社會的僵化體制中,長期承受不公不義的對待。邠赫拉女王雖以耳聞諂媚之言作為分疆標準,然而這不過是「假戲真做」。而端木格被私生子端木蒙密告,慘受剜目酷刑。蹣跚獨行之際,巧遇瘋頭陀(即苦湯姆),遂有「瘋子引著瞎子走」的深意。端木格儘管雙眸血漬斑斑,還是勉力撐持,要求瘋頭陀帶他去邊關:「(唱)一時不察失雙眼, 忠心竟然受顛連。討伐叛逆秉公斷,面陳王后在赫連。拚卻殘軀向前趲,辨奸何懼行路難! 」此即關乎正統王道繼承權的「正名」思想。倫理的分量,果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能承受之「重」。所以,邠赫拉最後乃有椎心泣血的「天問」:

(唱)問蒼天骨肉相殘何時已?煮豆怎忍燃豆萁?

 

問蒼天五倫莫非風雅體?治國容廢萬世基?

 

問蒼天人間公義何處覓?善惡報應豈無稽?

 

問蒼天因緣了斷生與死?黃粱一夢惟存疑!……(第九場〈國殤〉)

三、          豫劇天問的表演方式:

天問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劇碼--李爾王,這是一齣親情與權力鬥爭下的悲劇,台灣豫劇團將這齣時代悲劇搬上國家戲劇院舞台。

1.舞台:首先映入眼簾的舞台設計令人耳目一新--圓弧形的舞台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絢爛的燈光投影發揮得淋漓盡致,為開場做了十足的效果,我不禁被氣勢高昂的演奏與立體的光影震撼,為皇后的出場做了最好的陪襯。

2.服裝:

仿中國式的服裝,依照各個職分而有差別,皇后厚重的披肩威風凜凜、三位公主的服裝鮮豔動人、優旦的奇裝異服等等,令人對劇中人物一目瞭然。

3.音樂唱腔:

而針對音樂唱腔,它是戲曲的靈魂,《天問》擁有曲折有趣的故事、優美的唱詞、生動的對白,包括故事背景、劇中人物的中國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劇本的中國化改造,還有豫劇唱腔的優勢和特點。豫劇的特色就是說河南話,唱梆子腔,其唱詞和台詞都得以中州韻和四聲為準,不符合聲韻要求的詞要更正過來,但不能用難懂的土話,因為河南唱腔有種繚繞的效果,比起西方的唱腔更顯得婉約動人、悲愴難耐。

4.語言

全劇夾雜現代語言,幽眾人一默,好比「她現在身價暴跌了」、「政客說的話空頭支票嘛,不必兌現」。整體語言設計非常白話,就算不看字幕演員的台詞、念白也能夠聽得清楚。

5.劇碼改編

《天問》將李爾王的身分改為女王,母親對小孩的養育之情對比於末場的三具屍體對比更加強烈;女性在父權社會中處於弱勢地位,如果能當上一國之君又將國家整頓得有條有理,其付出的心血及認真觀眾都了然於心,對比於晚年因為聽信讒言、好大喜功而將國家葬送加深了整齣劇碼的悲劇色彩。

四、          觀後心得與感想:

這是我第一次踏進國家戲劇院觀賞傳統戲劇,原先以為整齣劇碼會讓人昏昏欲睡,想不到我在片尾時意猶未盡還悄悄地滴下幾滴淚。這齣改變莎翁劇碼,我對其背後的故事略有了解,然而文字上的理解與舞蹈音樂給人的澎湃截然不同。整齣戲一開始的燈光及戲劇效果就做足了劇場效果,讓人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時刻。國家戲劇院的環境又是上選的出色,舞台的設計是採圓弧形,當皇后登場時整片天花板被投影上亮麗及莊重的圖像,清脆的樂器聲配合著隊伍進入舞台,畫面非常壯觀且全面。此外人物的內心戲描摹得絲絲入扣,當布幕轉到暴風雨場景時,布幕分為前後兩層,第一層為投影效果、第二層為略高的舞台上放著女王獨自一人的背影,造成狂風暴雨四面八方而來的效果,女王的心境就在這一波波風雨中象徵孤苦及崩潰。傳統戲劇的現代元素也越來越明顯,劇中白話又符合時事的諫言非常幽默。「她現在身價暴跌了」、「政客說的話—空頭支票嘛,不必兌現」,劇院常傳出陣陣笑聲。台步及手勢都細細講究從小丑到主角,每一個步伐都仔細算計具有美感。動感的武打片段,讓我想起外國的太陽馬戲團,每個危險動作的背後都是長久練習的成果。整齣戲看下來好不過癮,不論是主角的深刻演出、優旦的時下幽默、武將的武術呈現都讓我擁有看劇的快感。

這也讓我反思我過去的感官經驗大多停留在螢幕背後,這次現場的互動與觀劇我非常喜愛,當戲劇開演時,人生橋段就開始述說,戲劇之於觀眾的關係是一種解脫跟反省,觀眾看完劇或是在劇當中反省自己的生活並且在情節裡得到釋放跟解脫。這是一種直接互動的關係,當人與人面對面時,他的聲音與表情更直接地進入觀眾的心中,整齣戲演得不只是戲碼而是人生。我還記得散場後,有一段演員跟觀眾互動的時間,演員熱情地握起每位觀眾的手,輕聲對它們說聲謝謝,這樣溫暖的一句話也成了夜晚的明燈,照亮回家的腳步,似乎輕輕地說:「還有我們跟你一起走著呢」走在人生的戲台上,戲劇唱出了人的心聲,也歌頌著恆久不改變的牽絆乃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愛心。

參考資料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1%AB%E5%89%A7。維基百科。2015.12.29

2.http://v7983353.pixnet.net/blog/post/313399473-%E6%A9%AB%E8%B7%A8%E5%8A%87%E7%A8%AE%E3%80%81%E8%AA%9E%E8%A8%80%E5%92%8C%E6%99%82%E7%A9%BA%E7%9A%84%E6%84%9F%E6%9F%93%E5%8A%9B%E2%80%94%E3%80%8A%E5%A4%A9%E5%95%8F%E3%80%8B。痞克邦。2015.12.29

 

  戲劇選讀校外參訪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