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古典戲曲評論 (651)
- Jan 06 Wed 2016 10:04
京劇《將相和》評論-關於智慧與胸襟,關於美與一些感動(陳筱薇)
- Jan 06 Wed 2016 09:58
殘情一筆餘墨盡,得浮生半夢──《十八羅漢圖》觀劇心得(蔡伃婷)
「清風明月,常在我心。」
此一句絕別,乃是最後的託付與掛念:今後此生不再相見,當年共同創作的幽微情感,還盼對方永記在心。詩一般的玲瓏句,乘載新的境界與想望,無需與誰訴說,淨禾自踏仙雲而去,而宇青人在紅塵也就伴清風明月瀟灑自在。
- Jan 06 Wed 2016 00:11
全本《將相和》——一堂京劇文化課:從觀眾、樂師、演員到劇本 語四甲110102106陳詩晴
第一次踏入國家戲劇院,看的便是傳統京劇,是以往敬而遠之的劇種,心情上難免忐忑,深怕自己門外漢,不但看不懂戲,還引起旁人譏笑。入場前,看見身旁多是年長的觀眾,穿著正式的服裝出席,臉上掩不住的興奮神情,使我看得出奇:這真是世代的不同呀!就像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準備去看演唱會一般,他們也許不在意這齣是演什麼,也不在意認不認識演員,就是準備好去聽一場好戲。
- Jan 05 Tue 2016 23:37
<烈愛˙波姬亞>之觀後心得
朱俐 401010979
- Jan 05 Tue 2016 23:25
生命中的第二個《絕不付帳》
- Jan 05 Tue 2016 20:45
卸下那偽裝的面具吧──《恨嫁家族》
中文四A 學號401010581 座號24 陳俞汝
- Jan 05 Tue 2016 19:02
《恨嫁家族》觀後心得
- Jan 05 Tue 2016 05:16
《恨嫁家族》觀後心得
- Dec 31 Thu 2015 03:03
觀劇心得(語三甲 林纓)
- Dec 31 Thu 2015 00:00
關未破,而人已散去 ___賞北管戲《破五關》有感 語四甲110102119林慈照
- Dec 30 Wed 2015 23:59
似真非真 如夢似幻──《十八羅漢圖》觀後心得 (黃貽貞)
- Dec 30 Wed 2015 23:52
台灣豫劇團 《天問》台版女李爾王 110202233 語二乙 吳念頎
《天問》觀劇心得
110202233 語三乙吳念頎
「衣衫襤褸不敝體,飢寒交迫無所依。老身淪落一至此,愧悔昔日不自知。寄語顯貴施賑濟,公道昭然本於茲」
大王邠赫拉多層次的渾雄嗓音在我心中環繞,一個可喜可悲可愛的角色就此住進我心裡。
- Dec 30 Wed 2015 23:00
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天問〉觀後感 (語二甲 110302129 蔡明潔)
很小的時候看過兒童豫劇〈錢要搬家啦〉,當時只覺得好看,殊不知在多年之後,再次接觸到豫劇〈天問〉,竟是同一團的演出!不免興奮又期待,也感嘆人生總有一個時間,突然地所有散落各處的印象就被串連起來了,珠鍊似的,閃著亮光。
- Dec 30 Wed 2015 22:57
<天問> (110302123吳蓓兒)
<天問>改編自名作李爾王,恰巧上學期選了英美文學選讀課程,李爾王也是教材內容之一,在進戲院觀賞之前抱著期待的心情,非常好奇導演會用什麼方式來詮釋東方版的李爾王、演員角色該如何設定,劇本東方化想必處處都是挑戰,模仿也許不難,但要如何卓越便是一大學問。我認為京劇是屬於傳統戲劇,在既定印象中,理當是禮俗並是沒落的大眾文化,而如今<天問>突破傳統,採用西方的作品,或許已有先例,但仍頗具創新與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觀眾。第一次進劇院觀賞,一切都很新鮮,沒想到裡面的氛圍如此端莊素雅,原本輕鬆的心情也突然正經了起來,好不顯得突兀,剛好坐在二樓靠牆的位置,就像是在電影裡會看到的場景,由上往下看,舞台布置以及字幕清楚可見,我像劉姥姥逛大觀園似的。
演員一上場便被宏亮的聲線所吸引,有力量到原本還以為是對嘴的。一開始的場景是華麗的宮殿,無論是衣著還是道具都很道位,既不浮誇也不失美感,依著劇情的走向,因為是已知的故事內容,就沒有特別的新奇感。後來,李爾王苦無支柱,大女兒、二女兒都奔名赴利,在這齣戲裡是扁平人物,從頭到尾都是自私自利的角色,而此時場景改成以灰色危基調的石階,這裡的設計我覺得略為簡略,可以再加強一些,例如枯枝、枯木,舞台才不至於單調,但也許是經費的局限或團隊的設計,下半部<風暴>一場,有天打雷劈的橋段配合著聲光效果仍是能夠震懾人心的,而整齣戲的場景也就分為宮殿和石階兩個部分,對比出華麗與悲悽的人生轉換。在表演方式的部分,我覺得演員除了有深厚的底子之外,默契也是不可或缺的,彼此之間必須互相照應,補足對方得缺失,在過程中有明顯幾次的漏接棍棒,不知道是不是特意安排的,但我認為至少處理得很好,可以增添看戲的樂趣也不會過分到讓人尷尬,這就是我欽佩演員的地方,熟悉舞台進而成就自己的舞台,觀眾在這個時候反應相當熱烈,非常精彩,令人敬佩。
- Dec 30 Wed 2015 22:51
冤冤相報何時了-《周公鬥法桃花女》(蔡詠紋)
近日桃園舉辦客家文化節,這次有桃園區的演出,自己聽母親說自己有八分之一的客家血統,但本身是說台語,算是偏向閩南人血統,雖然聽不懂客語,鮮少與家人一起觀看戲劇,便一同前往賞。之前與家人去廟宇拜拜,有看過布袋戲與歌仔戲,都是閩南語,很少有客語的,此次便興意盎然。
- Dec 30 Wed 2015 22:51
《天問》 (語二甲110302127黃元琪)
頭一次坐在國家戲院廳內,從四樓的高處望下台子,享受著無人擋住視野的通暢,這和以往在一般演藝廳的感覺又很不同了。包覆地毯的空間好靜謐,像是可以吸收人的焦躁和不安,將專注全然的放在燈光照亮的那塊舞台。
對這齣豫劇的原著《李爾王》了解並不深,印象停留在小學二、三年級時在書店的閱讀角落,翻閱著拆封的世界名著漫畫。吸引我的是淒美的畫風,糾纏不休的劇情不太記得,但和更小時看過的鹽巴公主的故事精髓相似。抱著要預先做功課、以免在現場因看不懂而抱憾的心情,我在觀賞先前稍為惡補,腦袋卻因拗口的英文譯名和錯綜複雜的關係,又更加糊塗了。
- Dec 30 Wed 2015 22:49
為時代讓步的真實錯覺:談不完全寫意表現的藝術 ——《空城計》、《捧印》、《借東風》、《華容道》四場(林明磊)
- Dec 30 Wed 2015 18:25
京劇選讀課程—《天問》觀賞心得(趙瑞芬110202221)
整齣戲,我為了主演王海玲驚嘆不已,那渾厚無比、壓過雷聲的唱功,在時時刻刻都讓我聳然一驚,唱、念、打、演,每一步都走得很到位,我這個對於傳統戲曲並沒有多麼投入的人,在她的一舉一動裡,都不禁被深深地打動。
- Dec 30 Wed 2015 16:16
京劇期末報告:豫劇《天問》觀後感 ( 語三甲 110202126 鍾函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