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滿洲正紅旗人,本姓舒穆祿(一說舒舒覺羅,皆存疑),生於北京,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
五月某日的傍晚和同學攜伴踏入了台北中山堂欣賞這齣《正紅旗下》。《正紅旗下》是老舍未完成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是老舍自己的一段家族史,也是清末旗人的風俗民情史。
臘月二十三的傍晚,在祭灶的歡歌和旗兵巡城樂曲中,一個孩子出生了。劇中人物在北京的各色風俗民情中紛紛亮相,善良而又卑微,貧困而又心懷渴望的老舍一家人:父親、母親、大姐、二姐;還有昏聵無能的大舅,大姐公公和大姐夫;專橫糊塗的姑母,大姐婆婆;比別人多算一步棋的福海表哥;忠厚守舊的老王掌櫃;無恥的多老大;剛正的多二爺;小羅鍋查老二。
他們辦洗三,鬧新年,慶滿月,過端午,養鴿子,聽評書,要帳,送禮,票戲,巡城,忙忙碌碌,自得其樂。就在這時候,大災難降臨了。旗人們依舊渾渾噩噩,把戰爭當作兒戲一般。八國聯軍攻佔了北京城。大舅,大姐公公做了俘虜。老舍的父親則在抵禦八國聯軍的戰爭中,在正紅旗下犧牲了生命。
舞臺上所有人物都是滿口“京片子”,說話脆生,尤其是一些現在很少聽到的北京老話兒,讓觀眾感到十分新鮮和有趣。
在表演式樣上,曲劇《正紅旗下》較以往曲劇劇目最大的新意是對歌舞的運用。劇中大膽地吸收和借鑒了音樂劇的表現手法,用歌舞韻律來營造戲劇起伏的氣氛,體現人物內心的細膩情感。劇中不僅有群舞,還有獨舞,如“洗三”中白姥姥的出場,就有表現白姥姥興衝衝、急忙忙奔走的獨舞,將一個接生婆神氣活現地立於舞臺之上。其實不僅是獨舞,還有很多身段、動作配合音樂精彩到位的演繹,都是很多演員經過細心琢磨、反復練習而來的:福海的“辦滿月”、正翁的“票友歌”、大姐夫的“開鴿欄”、甚至是大姐婆婆與姑婆打嘴仗、點煙鍋等等都加入了舞蹈元素,將劇中人物潤色,活躍了整個曲劇舞臺,為本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舞臺背景是幾塊極具中國特色的巨大青瓷塊,精致典雅卻支離破碎,彷彿象徵了晚清王朝的破敗不堪和滿人最終走向分化的歷史悲劇,寓意深刻。演出過程如行雲流水般流暢。燈光,音樂和表演相得益彰,引導觀眾回到歷史長河之中,見證腐朽清王朝的沒落和旗人的分化過程,激起觀眾對國家對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整體而言,是一齣非常值得推薦的戲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