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門女將》天津京劇團 2011年4月27日于國家戲劇院演出

   

 

繼客家大戲之後,這個春天我又到了國家戲劇院觀賞了來自天津京劇團的《楊門女將》,相比于之前的客家戯,《楊門女將》帶給了我另一種視覺與聽覺上的享受。楊家將這段歷史一直都是爲人所津津樂道的,他們代表的就是一種傳統的英勇正義以及忠心報國的英雄形象,因此《楊門女將》這場戯的背景相比于輕鬆的客家戯來説更具有歷史意義。楊家一門英烈的故事在傳頌過程中難免有過度浮飾的現象產生,尤其是在傳統的舞臺藝術表現上,爲了增加舞臺的感染力,在塑造角色性格表現非常強烈,讓英雄形象更加深刻于民心,也因爲這些歷史人物的形象已是深入民心,所以不同的演員在重復飾演劇中角色之時受到限制,由於不能隨意破壞角色在觀衆心裏原有的形象,演員們更加會小心翼翼的去表現劇中角色,某程面上來說,演員們只能加強演技卻很難在角色上去尋求突破。

 

    《楊門女將》是由天津京劇團裏的年輕女花旦王艷擔綱主演,飾演的是穆桂英,而佘老太君則是由團裏的老旦李宏飾演,兩人都是劇團裏的主要演員。此劇的故事從楊宗保戰死沙場開始說起,其妻穆桂英與其母柴郡主在接到噩耗后向家裏的老少隱瞞了消息,接著就被機敏的佘老太君在壽宴上識破,楊家頓時陷入一片愁雲慘霧,而兵敗的孟良之子懷源和焦讚之子廷貴星夜回朝向皇帝請援,宋室皇帝卻又因聼主和派臣子的意見打算割地求和,滿懷悲憤的佘老太君駁斥了主和之見,並立志率楊門眾女將前往前綫殺敵,在大臣寇准的支持下,皇帝終于答應讓楊門英烈再次上場戰。宗保之子文廣年少有爲,本欲隨大軍出發為父報仇,祖母柴氏卻念其乃楊家唯一血脈而出言相阻,佘老太君因此令文廣與其母桂英陣前比武以決去留,最後文廣因得其母與師傅楊七娘的幫助而順利勝出並隨軍出戰。在戰場上,楊門女將所向披靡,轉眼間已將西夏父子兵擊退至其老營,西夏父子因心有不甘並打算以天險堅守的同時亦施計逼楊文廣騙入絕谷以威迫楊家將,而穆桂英與佘老太君則將計就計闖進絕谷,並在采葯老人的的幫助下順利登上棧道内外夾攻西夏父子兵並將其一舉殲滅,楊家將大獲全勝,劇情就到此告一段落。

 

《楊門女將》是天津京劇團一系列演出裏最多女角的一出,但這些看似嬌弱的姑娘們卻也不比功架十足的男生遜色,演員們的身段功夫都很扎實,動作編排也非常賞心悅目,唱腔也非常的穩當,雖然演員們都具備了高水準的基本功,顯然的導演也有意讓他們展示這些優點,反而讓過多的亮相以及個別單獨耍槍弄武的橋段拖慢了劇情的張力,導致舞臺表演有些許的悶場。這樣的狀況可以就觀衆與演員這兩方面來説,在演員的立場上,他們已經是盡其所能的展現最好的一面予觀衆,對於觀衆來説,演員們的功架絕對也是非常有水準的,但這畢竟是一場有些有肉有劇情有故事的演出,再精湛的武功只要出現得太頻繁了,都會讓人覺得失去驚喜,也會模糊了故事情節的重點。

 

我個人認爲有水準的唱做念打是必須配合著劇情緊緊相扣地呈現的,當我看到台下比較年邁的觀衆群一直拼命地在為演員們突如其來的跟斗或者耍刀搶的身段鼓掌的時候,我不禁去思索爲什麽他們可以對已經太多太重的武打身段如此樂此不疲呢?身為新一代觀衆的我們,與年長的老觀衆們已經是用不一樣的心態跟角度去欣賞這些傳統的戲曲文化了。我承認以我們的觀劇資力而言,的卻無法與長輩來討論傳統戲劇之長短,但對於他們的心態而言,我可以了解卻無法完全接受。在老一輩的觀衆眼裏,《楊門女將》的人物、故事情節以及劇中的起承轉合或許都已經滾瓜爛熟,對他們來説,演員在舞臺上的唱做念打的新花樣以及功底才是需要被關注,需要給予掌聲的,或許在他們心目中這已經足以成爲每一個重演《楊門女將》的劇團的突破了。但對於新一代的我們而言,所謂的藝術形式已不再如從前的單一與單純,對於我而言,在這麽華麗的舞臺上我會更希望看到一個從内到外都很完整的演出,而不是只注重于身段、唱腔甚至服裝而已,無可否認,這些都是構成一個完整演出的重要條件,但卻並不是有所偏重的。在此,我並不是貶低了老觀衆的深度,只是生活在不同年代的我們在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上必然也會有所不同,科技發達后的現代,人們對美和藝術的要求更加苛刻,那是因爲生活環境變好了所以更有能力去要求突破與改進,相對的,我也覺得傳統的戲曲文化也不能在原地踏步,只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才不會被人們所遺忘。

 

天津京劇團是中國少數相當有水準的劇團,我也相信劇團裏的演員們都是身懷十八般武藝的戲曲愛好者,對於《楊門女將》的演出,無論在身段或者唱腔甚至現場的伴奏樂隊都是無可挑剔的,還有很多精彩的武動場面,連帶馬的士卒演員也是武功非常,讓觀衆眼前一亮。但也正如以上所說,顯武的場面太多太重,讓劇情幾度在同一個情節裏停留太久而導致后半段的劇情來去匆匆,劇情發展也顯得有些不夠順暢。整體來説,我對於《楊門女將》一劇的呈現是很滿意的,無 論是在舞臺布景、服裝、配樂上都處理得很好,演員們的扮相也非常華麗且合乎角色形象,相比于才子佳人故事的演出,有著歷史意義的《楊門女將》的卻能喚醒觀衆心裏比較激昂的情緒,這也是我在看過小故事戲曲與楊家將戲曲之後最深刻的體會,楊家將屬於比較嚴肅的題材,但此劇團的演員們也非常精准的在某些小情節上用了比較調皮的演法來吸引觀衆,例如像楊文廣與母親穆桂英比武的場面,文廣的年少氣盛與稚嫩撒嬌的橋段都能夠引發觀衆一笑,為這付著沉重背景的題材帶來一些生氣。

 

在此次觀劇之前,我對於《楊門女將》的演出甚爲期待,事實上最後它也沒有讓我失望,只是留下了一點遺憾和反思,但這並不是他們演得不好,只是跟我理想中舞臺上的楊家將的形象有出入,演員們對於楊家將的英勇形象表現得非常淋漓盡致,這點可以在他們熟練的唱做念打中看得到,華麗的服飾也為女將們增添了氣勢與光彩,也加強了女將們毫不退縮的情感表現,而這些亮點也正是台下年長觀衆們非常喜歡的,對於我來説,他們的卻具備了楊家將的架勢,卻似乎少了楊家將的精神,簡單來説,我覺得他們的戯並沒有演到骨子裏去,這時可以從演員們交匯的眼神和神態中看得出來的,例如說在楊家將與西夏兵對戰的一幕,雙方所表現出來的仇視感情並不夠濃烈,神態不夠自然誠懇,沒有忠烈戰士對抗蠻夷的氣勢,反而被隨之而來的打鬥場面取代了真實的情感流露,頓時舞臺就是色了,只剩下一群看似雜技團表演的人在臺上表演功夫,雖然說這樣的故事背景本來就是比較乾脆利落不需要太多纏綿的情感,但這並不表示就能忽略了去表達乾脆的情緒,英雄氣概的情感也是能被表現出來,絕對不是舞弄拳腳就可以表示的,這也是我之所以覺得演員沒有勇敢去突破的原因,他們都很精准的維持了楊家將外在的形象而忽略了内在的靈魂,以外在形式爲主的演出及技巧就算再精湛也不能真正打動人心,掌聲拍得再響,離場之後觀衆或許也就馬上忘記了演員的模樣了。

 

看了《楊門女將》以後所引發我思索的問題還有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衝擊,僅以文化欣賞角度來説,傳統與現代的要求差別很大,就觀劇來説,年長的觀衆對於演員的要求與我們不一樣,一段精彩的武打身段對他們來説已是很精彩的突破,因爲它具有視覺上和娛樂上的享受,也可以成爲朋友之間討論指評的話題,對於我們來説,一段有感染力的演出反而是比較實際的,我們比較在意主觀的感受變化,因此我們看戯與上一代的觀衆看戯的角度不同,我們或許可以少掉一些劇情上的起起伏伏,但卻在意演員有沒有流露真情感,年長一輩的觀衆可以少看演員們的感情,但卻要求演員的表演要非常精埰奪目。但無論如何,我仍覺得傳統戲曲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但卻不能一成不變,發呢人更應該隨著時代改變而向積極的方向去改變,讓這項活的文化遺產的精神可以延續。

 

本文僅以觀劇后的第一感覺為出發點,或許不夠深入,但我也只是以一個傳統戲曲的旁觀者作論述,畢竟《楊門女將》的卻也引發了我對“新舊”兩者的反思,傳統與現代之間,一直是各有所長,尤其是在傳統戲曲的表現上,要從傳統形式跳脫出來或者改進也是需要拿捏得准,才不會讓傳統戲曲的精神在傳承的過程中失去原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