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三B 林巾平 497010321
卸下武裝,認識「真我」-《為自己出征》
「我」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辭彙,我們一直以為「外在」所表現的就是「我」,看待他人也是對待自己也是,從未仔細去思索或去探求過,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斷的扮演他人眼中的「我」,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認定那樣的外在與那樣的情感就是「自我」的地位與價值,但,從未想過這樣的認知使我們不斷的被束縛於冰冷的「盔甲」中。《為自己出征》此書帶領讀者去探求「真我」,在真理之道上屏棄執著,面對自己,感受「真實」的人生。
證明「自我」中迷路的一生---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的透過各種方式要證明自身的才華,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要證明給他人看,《為自己出征》中的武士也是,透過屠龍、打聖戰及拯救公主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身上所穿的金黃盔甲是他一生榮耀的象徵,但,為了維持這一身的榮耀而逐漸冷落周遭他所愛的人,也傷害了愛他的人。看著武士,想想我們,不也是這樣,在怕輸的心態下不斷的防衛自我,從小事漸漸到大事,而,無形的盔甲慢慢的澆鑄起來,把自身灌注在冰冷的鎧甲中,當我們發現時,就如同武士般,發現它竟然再也脫不下來,更可怕的是面對這種「毫無感覺」竟無動於衷。
享受孤寂;專心聆聽;接近「自我」---
躲在盔甲中的我們是多麼害怕所有的負面情緒,為了表現完美的一面,多久我們沒有想想他人的心情;多久我們沒有好好聽聽他人的聲音;多久我們沒有感受生命中的美,在生活中,我們把自己變忙碌,總有一推理由說明自己工作辛勞,但,卻有一堆時間向他人抱怨與向他人誇耀自身的美好,武士如同我們一樣,但也因這樣,失去了家人也失去了世間的溫暖,因害怕他人不夠了解自己也害怕獨自一人的生活,只願意聽自己想聽的話語也只願意說自己想說的話,這樣的惡性循環,「真我」逐漸被不聽、不說給埋沒。在「沉默之堡」中武士學習享受孤寂、專心聆聽,終於聆聽到「真我」,才發現真我從未離開過。
需要不等於愛?野心等於造福他人?---
「我愛你」這句話是人在對親密的人所表示的某種證明,但,當我們脫口而出時有思考過這種「愛」是什麼嗎?大多都是因「需要」而生的愛,而這種「需要」的愛,是因為自己不夠愛自己,而需他人的愛來填滿自身心中的空洞,所以才不斷的用物質、言語等來展現自己與對他人的愛,但這些愛卻都非「真愛」,因為不懂得愛自己的人也不能算是會愛他人的人。武士也是因為不愛自己才透過屠龍、打聖戰及拯救公主等得到他人的感激與愛帶來滿足自己,但在知識之堡中他才發現這些愛並非「真愛」,也發現自己只是需要家人的愛,卻極少的真正愛過家人,而造成這些原因的是由腦所生的「野心」,為自身利益、富饒的生活而典當快樂與愛人的心,不斷的汲汲營營,喪失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但在知識之堡武士學會「野心」並非壞的,而是要由「心」所生的野心,心所生的野心是「為天下人的利益而開發自己的潛能,滿足自己還會滿足他人」,是一種會分享快樂與愛的野心。
我不可知未知,如我不願棄已知---
人常常活在評價、成見中,總認為別人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卻忘了「人生」是自己的,我們總是著眼於「果」的形成,卻忘了是什麼「因」所造成的,習慣性的去怪罪他人、習慣性的去記取不快樂的回憶,無法拋開過往,跳出泥淖。
武士在最後的真理之巔以性命為賭注,放開這些執著、成見及不快樂的回憶,他放掉了所有害怕的東西,放掉所有他知道和擁有的東西,樂意擁抱未知使他自由,願意去經歷及感受,透過真理之道上的考驗,他的心中充滿了愛,而這「愛」使他的盔甲融化,使他再度感受一個吻的暖意、花的香味,及聆聽優美的樂曲,再度感受到「生命真我」的光輝。
《為自己出征》以童話的形式探討人的內心,孩童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迷失「真我」,大人在閱讀的同時可以找回「真我」卸下多年的武裝。「真我」不需透過任何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勇於面對自己的內在,承認自己的弱點,放開執著學會「愛」,愛自己也愛他人,聆聽他人也聆聽自己,從迷途中找回真理,踏上真理之道找尋「真我」。
羅伯‧費雪(Robert Fisher)著,王石珍 譯:《為自己出征》
(台北市:方智出版社,2000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