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小媽媽經常帶我去廟會看歌仔戲,所以我對歌仔戲並不排斥,反倒還蠻有興趣的,只是長大後看戲的機會就變得少之又少了,這次藉由這門課程才讓我再次接觸到歌仔戲,不禁勾起了許多小時候的記憶。剛好保安宮正在舉辦保生文化祭,每個假日都有歌仔戲可以觀賞,由於人生地不熟的關係,雖然提早出發,但還是免不了迷路的情況發生,費盡了千辛萬苦到了目的地卻因為晚到的關係所以只能站在最後面。

這次我選擇觀看的是來自南投在地戲班「明珠女子歌劇團」所主演的《濟公鬥女媧》,其實內容還蠻像灑狗血的連續劇劇情的,兩個書生在赴京趕考途中,因緣際會下解救了遇賊行搶的李大人,為了感謝兩位書生的相救,便答應將女兒嫁給中狀元的人,因靈隱寺的濟公師父算出書生-朱東坡是此次的狀元,而女媧娘娘為了要報答另一位書生-蘇有德之母翻修女媧廟,故施法協助蘇有德考取功名,之後便是一連串兩位神仙互相爭鬥的戲碼。

這齣戲中以武打動作佔了較多數的場面,從開場到兩神鬥法時皆能看見,雖然內容讓我覺得興致索然,但濟公師父和女媧娘娘一來一往鬥嘴的場面,是我覺得最吸引人也是最精采的一幕,而濟公師父脫序的演出方式及搭配的台詞總能獲得台下觀眾的笑聲,印象中的濟公師父是個拿著葫蘆酒瓶、紅紅的酒糟鼻、穿著補釘袈裟且步伐踉蹌,瘋言瘋語的。雖然是個離經叛道的神仙,卻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因久未接觸歌仔戲的關係,這次去看戲大多是邊看演出邊看一旁的字幕才能了解劇情,對於在台中鄉下長大的我來說,台語的聽講方面已經算是流利了,但歌仔戲特有的台語唱腔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困難度存在。

每個劇團的演出方式及劇本多少會有些出入,但內容大致相同,以往在廟口看的有些還會在台詞中夾雜著許多的俚語,有時演員們在對戲時還會不禁笑場,三不五時也會和台下的觀眾們有些許的互動,然而精采的演出總能贏得台下觀眾們的喝采。

現今的歌仔戲與從前野台戲最大的不同,在於服裝、道具、舞台音響設備皆越來越進步以及科技化,這次看戲發現大多數都是年輕演員,而且就連後面的佈景也能夠隨著劇情的變化跟著轉換,讓人更能融入情境,甚至舞台的旁邊還設置了一個小小的跑馬燈,隨時提醒觀眾這是第幾幕,甚至還貼心的提供了中文字幕,讓對台語不專精的觀眾也能了解演員所要表達的意思,服裝道具上面更是精緻了許多,這些都是和我小時候看野台戲時有很多的不同處,雖然這次看的不是售票形式的歌仔戲,但是演出水準卻不馬虎,打破了以往我對野台戲粗糙的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