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次坐在國家戲院廳內,從四樓的高處望下台子,享受著無人擋住視野的通暢,這和以往在一般演藝廳的感覺又很不同了。包覆地毯的空間好靜謐,像是可以吸收人的焦躁和不安,將專注全然的放在燈光照亮的那塊舞台。
對這齣豫劇的原著《李爾王》了解並不深,印象停留在小學二、三年級時在書店的閱讀角落,翻閱著拆封的世界名著漫畫。吸引我的是淒美的畫風,糾纏不休的劇情不太記得,但和更小時看過的鹽巴公主的故事精髓相似。抱著要預先做功課、以免在現場因看不懂而抱憾的心情,我在觀賞先前稍為惡補,腦袋卻因拗口的英文譯名和錯綜複雜的關係,又更加糊塗了。
開場來的很快,聲勢浩大,排場盡顯軒轅王朝一代女皇的風光。會吸引我來看這部劇,除了劇本改編自聽聞過的著作外,濃郁的異國民俗氣息也是一大誘因。從小便對美的事物十分著迷,尤其化為服飾,比起須近距離才能一睹細節的妝容,那在舞台上能最抓住我的目光。
邠赫拉穿著氣派雍容,諸多的裝飾讓她腳步顯得沉重,卻是與她的身份相符。三個公主中,小妹維兒以素雅的大地色為基底,與她純真善良的性格相應,就連遠嫁他鄉,回國搭救母親時,穿的武旦服也是清爽的藍白相間。姐姐們的紅紫、艷橘就比較現實些,也多了女人擅於揣測、洞悉,為己的元素。服裝暗示了角色的性情,同時也凸顯角色的處境。在邠赫拉心神喪失,流浪在風雪間那落魄的樣子,褪盡了華服美飾,卸下了她的權力象徵與驕傲的所有,跟個街頭尋常的老嫗沒有什麼分別,那簡陋的穿著便代表著她的一無所有。
再來喜歡注意的是佈景與燈光。只有兩個主要的大背景,枯骨、稻草放上、版圖、王位撤下,就是兩種天差地遠的景況。紅燈、藍燈的轉換,災難的氣味、慘淡炎涼的世態,也是主角們心境上的投射。老臣端木格望向染上暮色的天空時,背景結合了現代的動畫投影,天空中不斷飛去的鳥兒像是帶來厄運的使者,逕自的飛過他們的命運。而在最後一幕〈國殤〉都維被下在監裡,從上而下的燈光照映出牢獄的欄杆,簡潔而鮮明的方式,不禁讓人產生在監獄中也優雅如此的錯覺。
彷彿在衣袖揮舞,燈影交錯中,這些悲劇的上演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剛愎自用的邠赫拉嚐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三個女兒的消逝,這無疑是對一個母親最嚴厲的懲罰,也是對人們的提醒。若是被眼前的美好蒙蔽,而忽略了事物真實的本質,最終便可能淪為悲劇人物。邠赫拉位高權重,站的越高,摔下來時也越痛。儘管在經歷漫長折磨後有醒悟,但似乎還是不夠及時。大錯已然鑄成,漸漸朝著最終的輪廓定型。
看著堂堂一個女王凋零的過程,比起悲憫同情,更多的是感慨。人總是聽自己想聽的,選擇性接受的過程中,即便有聲音一再的提醒,還是會充耳不聞,或當成如弄臣優丹說來消遣的玩笑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李爾王,一個固執任性的自己,在得到報應時發現、後悔並嘗試彌補,軟弱而矛盾。
撇開這些沉重的內容不說,演員們功力之深時實為一大看點。主演王海玲自然沒得挑剔。演、唱、武樣樣皆通,在台上將多年的絕活發揮的十分精彩,演出結束時,有與演員握手的活動,我沒上前,卻默默的在一旁看著,發現她的臉很紅還帶著汗珠,想必要扛起這齣戲的大樑是沒那麼輕鬆的。
當謝幕後散場時,那些刀光劍影、心機算計、鬼哭神號還似乎在迴響,這些場面其實在生活中很熟悉,那都是人性。也許想承襲官位、拒絕恥辱的阿蒙沒那麼可惡,也許想保護自己而先動手的緒兒、紹兒沒那麼不孝,也許維兒真的該說一點入耳的話,不惹得母親這麼盛怒……。
在無力只能對蒼天拋出疑問時,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的逃避,不敢直截的面對,只好迂迴的問那似乎決定一切命運的天,但答案,從來都是自己選擇的。
後來聽不少同學提到,單就劇情而言,《天問》和原著沒有太大更動蠻可惜,新鮮感少了點,較不能有更深的共鳴。但經典總有經典呈現的方式,而我也不厭於發覺隱藏的細節。至少我好一陣子可以不進戲院了,因為我還沒體悟完其中的種種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