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該劇乃一經典的三國戲。故事發生於西元二一一年七月,曹操率軍進擊關中,並於渭南結營,馬超揹父兄之血仇,與其弟馬岱地力敵曹軍,是時西涼太守韓遂帶兵前來投靠,九萬大軍與曹操的兩萬的精兵戰於渭南。
首次交戰,曹軍潼關失守又被追殺於渭水之南,逼得曹操割袍斷鬚,狼狽敗走,然曹操後施以反間計、利用年少將軍馬超的氣燄和沙場老將韓遂的深慮相互挑撥,最後反敗為勝,逼得馬超亡將敗走西涼,韓遂無兵淚退沙場。

 

【棋輸一著全盤亂,落葉怎敵秋風掃?──武戲、文戲、內心戲】

 在第三場<對陣>裡頭,接續上場<潼關>中曹洪因為耐不住性子,忍不住西涼兵馬的叫戰,未能守城十日,進而導致曹操的兵馬被馬韓聯軍一路追殺,交戰之中,不斷引發現場看戲者拍手叫好的地方是武打的身段,回首全劇開端,馬超第一次亮相,就因為聽聞父兄死訊被痛昏厥,從開端便透露出武戲和文戲截然不同的面貌風采。

在文戲中小生或者旦角的昏厥是文弱而優雅的、他們的憂傷是用吟詠的,但武戲中卻不然,唱詞的地方固然是有,但身為一個年少的武將,馬超的哀傷不是涓涓流水,而是憤怒的火焰,其在舞台上又是空旋、又是翻身,身穿繁重的鎧甲與硬靠,以磅礡有力的姿勢昏厥,接續了後來馬超在戰場上所燃起的悲憤和對曹操的痛恨。在這裡,對於一個不怎麼看京劇的人來說,當真是開了眼界,立刻收時起散漫的心情,全神關注地繼續看下去,在戲劇中後段,不論是交戰或是探兵回軍訊的段子,都有精彩的身段表演,可說是全無冷場。

但是看戲,除了轟轟烈烈的武戲之外,文戲也是相當重要,扣除配角之外,文戲的部分大多扣在韓遂和曹操的身上。前面有提過屬於馬超悲憤身段的表現手法,那若是武戲的圈圍,韓遂的悲傷與掙扎便是文戲的範疇,然這裡我以為需要加入內心戲的考慮。

在<話舊>一場中,曹操為了離間韓馬二人,遂邀韓遂陣前答話,這一整段幾乎沒有武戲的身段,只有兩人話舊談天的對白和唱詞,其中有一段唱詞如此吟云:「詩酒屢曾作征鞍,他年卸甲賦詩篇。」這詞兒唱的人是曹操,我卻以為同時說到的韓遂。

韓遂是一個沙場老將,他和馬超不同的是他因為歲月的洗禮,他的思考裡虛要去考量的舊事是比較多的,他是一個西涼太守,底下有多少士兵需要仰仗他……他不是年輕氣盛的小將軍,可以說衝就衝,不顧一切挑起翻天戰火,此外他和曹操同潮為官過,對韓遂而言,戰亂不是憑空而降,反是一種漸進的變化,所以在很多文戲的唱念做白之中,不難發現韓遂的唱詞中充滿了濃濃的思慮,他瞻前顧後、他左右兩難,他既無法阻止姪兒馬超的躁進,也無法放棄自己的道義接受曹操的勸降,於是全劇在文戲和內心戲的段子中,便充斥著韓遂的搖擺不定。

以我個人觀感,假若武戲它呈現的是橫向的推展,那麼文戲與內心戲所推展的是一種深度的情感刻化,描繪了人心的搖擺和利用這種搖擺者的手段所產生的猜忌之情……我印象很深刻是前座的觀眾低聲交談幾句,他們認為某個政治人物應該來看這段子,學學或者看看這些人物的運籌帷幄。

 

【都道曹操謀略高,天公從來不滅曹──曹操的梟雄形象】

在眾多的資料中,甚或是官方的節目手冊之中,論劇與介紹的中心無不在文武大戲之上,資料上有云,《渭南之戰》乃五十年前在大陸為了捧紅一個年輕武生而生的劇碼:《戰渭南》。全劇的觀賞重點在於武戲的排場身段,以及混柔於其中的文戲橋段,但我以為,屏除刀光劍影與氣勢磅礡的武戲排場,《渭南之戰》論的是人心、推捧的角兒並非馬超,而是氣袍斷鬚、刻碑記恥卻又捲土再來的曹操。

曹操在劇中有一個承先啟後兩個動作,一個是<刻碑>另一個是<續刻碑>,他首次戰敗,被逼得割袍斷鬚的時候,他在石碑上寫下了「曹操敗」這三個字,他要惦記的是自己今日的屈辱,但是他捲土從來勸降了韓遂,大敗了馬超再次回到渭南這個地方的時候,他看著石碑繼續刻下了未完的字句:「曹操敗韓遂、馬超於此。」

對於站在劉家漢室地位的觀眾來說,這一幕肯定是氣煞人也,可換一個角度來說,讓曹操有可乘之機的人不正是韓遂和馬超本身嗎?在劇中的前段與後段,有一個強大的對比,當馬超把曹操逼得越發狼狽,在末段曹操鎖使的反間計變越發展現他「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嚇人負我」的梟雄心理。是以縱觀全劇,我個人最欣賞也覺得最被烘托的角色其實是曹操,他是《渭南之戰》的重心,馬超的憤怒是他挑起的、韓遂的掙扎和蒼涼也是他引發的,他是最開端的失敗者,卻是劇終時的獲利者。

 

【烽火燃長於謀略,英雄氣短於人心──舞台設計與總論】

 

《渭南之戰》要表顯出的是大戲的氣魄,其在舞台的設計上,以非傳統劇碼常見的一桌二椅,頻繁地使用佈景道具,製造出鮮明的效果。且在<潼關>一場中,要展現叫戰的場景,他是利用全場鮮紅色的燈光製造烽火的感覺,場上徒留曹洪一人,叫戰聲響以紛雜的回音呈現,紛呈出一股戰事急迫的感覺。另外於兩兵對戰之刻,龍套的小兵和隨員的大將在穿著之上都有壁壘分明的不相同,導演巧妙地利用站位的安排,在小小的舞台之上,形成兩軍對戰的大場面。

整體而言,《渭南之戰》是一齣毫無冷場的劇,在正要對武打場面感到煩悶的時候,便有文戲的鑲嵌,然當我們對文戲中太多的思量而不耐之時,遂後又接著令人拍案叫絕的武打場面,雖然喜歡琢磨演員唱功的人,大概無法滿足於此劇的安排,且必須說的,在李寶春(飾 韓遂)和楊燕毅(飾 曹操)兩大資深名角的包夾之下,田壘(飾 馬超)的唱功就稍顯薄弱了許多,其在上半場的表現並不佳,大略到後場嗓音才越發嘹亮,但是相對武戲來說,年齡的優勢差距一樣在戲台上展露無遺。無特別喜好的,不妨放鬆心情來觀看這一場細論人心手腕的《渭南之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