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不圓滿,非要在戲裡求!」,這是白鳳樓在勸說小雲仙時一句相當經典的台詞,讓我從中感受出幾絲伶人在舞台上的堅持與無奈,與古典戲曲的精髓,也讓我好奇的是,這麼百年來代代相傳的表演藝術,這麼讓現場的長者們吟朗上口的曲子,甚或伶人在檯面檯底所做的奉獻與犧牲,竟成了現代化都市的角落,如同在場長者們的白髮疏動。

    高中三年參加了話劇社,上了大學又進了學校的劇團近兩年的時間,不敢說自己對於舞台劇這門藝術有多麼深刻的了解,但是起碼知道如今台灣的劇場界,基本上是承襲自莎士比亞以降的西方戲劇的表演形式而來,無論是舞台設計還是表演手法,皆與中國的傳統戲曲大相逕庭,然而這些形式基本上就幾乎代表了整個「劇場界」,寫實的、生活的表演。

    而傳統戲曲的接觸,除了幼時在老三台的非熱門時段看過爺爺轉到過,就看著一個個的「大花面」穿帶著「花花綠綠」在那裏「噫噫啊啊」、「上蹦下跳」,既看不懂他們是誰,更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於是開始覺得「無聊」,即使後來喜歡上了相聲,在許多段子裡安插了許多戲曲中的笑點,也是半懂半不懂,但是衝著演員的表演有趣,還能領略幾分其中的興味,至於直接去看戲曲?想都沒想過。

    在學校的實驗劇場改建前,每次上社課時都會看見劇場的兩側貼著標語:「戲劇是雅俗共賞的藝術,我們反對故弄玄虛」。或許傳統戲曲中的忠孝節義,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對我們而言,那是過度神格化的人格,就如同佩脫拉克所言:「我是個凡人,我只追求凡人的幸福。」如果有一天,武松的武勇與莽撞能成為潘金蓮悲涼身世的感嘆(參考自侯文詠《沒有神的所在》),能夠在戲曲中唱出「仇恨下的情痴」(未必是愛情),那我或許能夠真正感受到白蛇傳斷橋相會勝過茹月涵批鬥華錚的深刻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