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下午五點半左右,和同學步出捷運圓山站庫倫街2號出口,朝大龍峒保安宮漫步而去。《洛神》一劇預計七點開演,夕陽餘暉尚未散盡,廟口外便已聚集許多前來觀戲的民眾,除了老一輩的阿公阿嬤外,亦不乏有二十來歲的年輕面孔。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自2008年起,便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共同主辦「保生文化祭」的活動,每年固定分為上下兩季進行歌仔戲大匯演,各地歌仔戲劇團皆會來此共襄盛舉,重現廟口看戲的古早文化,而我們此次正是藉由「保安文化季」的機會來體驗台灣在地的廟口文化風情。

 

  《洛神》一戲改編自曹植《洛神賦》,內容描述曹氏兄弟─曹丕、曹植與甄宓三人之間的情愛糾葛;但本次演出的內容與原著戲碼稍有出入,原著結局為甄宓嫁給曹丕後,因無法忘懷曹植而決定自盡;新編版本則是曹丕在曹植吟完七步詩後仍決意親手斬殺曹植,甄宓為救曹植而捨身擋劍,最後香消玉殞。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的單位並不是專業劇團,而是由國立員林家商全校師生及其畢業校友帶來演出。員林家商是一般技職學校,校內亦無設立戲劇科系,但學校在培植發展傳統歌仔戲上不遺餘力,一如擔任曹丕一角的陳歆翰在謝幕時所言:「你有看過哪間學校從校長、主任、組長、教官到學生全部下場演出?」而且從劇本編寫、音樂設計到台上演員、台下奏樂幾乎清一色由新生代操刀;其中最讓我驚豔的莫過於演員們在身段、唱腔和武打等表現上展現出專業水準,即使偶有小狀況也處理得當,雖是業餘但比起專業劇團來毫不遜色。

 

  “廟口看戲”對從小在台北長大的我來說是個非常新奇有趣的經驗,跟著大伙拉著塑膠圓椅擠著;看著互相認識的街坊鄰居們打招呼;聽著觀眾們此起彼落的鼓掌叫好聲,都讓初次體驗廟口看戲的我感覺分外親切。但除此之外,我也有另外一層截然不同的感慨:國內傳統戲劇與國外歌劇同樣都傳承了百年的歷史,但兩者境遇卻大相逕庭,是因為娛樂的選擇性變多?還是傳統戲劇中真的多了一重連國人都無法跨越的文化障礙?在每一場鑼鼓喧闐的表演背後,都隱含了這樣一個課題,也許真正需要大團圓結局的是我們急待復甦的本土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