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風月〉是「二分之一Q劇場」的作品。其團名中的「Q」,即是「崑曲」之意,是取自於崑曲的英文諧音。至於「二分之一」的意思,則是意喻著劇團的演出之作,並非只是純粹的崑曲,而往往更融合了其它現代元素等等,故才取作「二分之一」這樣的形容名。

 

  本劇〈風月〉即是在呈現《紅樓夢》的故事。以大觀園作為舞台,使用躍動的時空結構與如夢似幻的光影佈景,來演出大觀園內的風月情事,以及世事無常、浮生若夢的感嘆。賈寶玉與林黛玉,兩人「木石前盟」之緣的相守願想,恍如幻夢一般。當其遭遇現實的衝擊,即便因而黯淡,然其美好,卻因此受到對比衝突而更加昇華,從而長存人心。幻夢的「溫暖多彩」對比塵俗的「森冷黑白」,令人們儘管深知幻夢如泡沫般地易滅,但卻仍然對其神往不已。

 

  「明知只是虛想的空幻,為何還如此地沉醉其中?」當人們著迷於任何小說、電玩或戲劇等情節之際,往往都會聽見旁人如此的疑問。也許,正因為是虛想,所以才最美好;正因為現實無法企及,所以才更顯珍貴吧!幻想,不僅填補了現實的缺憾,亦彌合了人心的空虛。許多文藝作品,其價值往往是奠基於「內心渴望」與「外在現實」的差距。倘若古時男女皆能自由戀愛,那麼像〈西廂記〉那樣「追求所愛」的故事又有何特別之處?倘若社會正義無處不在,那麼如〈竇娥冤〉、包青天(〈蝴蝶夢〉等)這樣「伸張天理」的故事,又怎會為人們所傳唱嚮往?幻想之於現實,其價值並不因兩者的距離而減損,反而正是因為距離的存在,其價值才得以彰顯。因此在本劇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兩人廝守終身的個人願想,此與傳統婚配的現實差距,可說正是其之所以觸動人心的重點所在。

 

  戲劇中,黛玉在知悉了寶玉與寶釵的婚事後,她痛心而焚毀了昔日的詩稿。如此象徵「心死」的舉止,隱含著多少的痛楚與無奈!愛與恨的衝突,渴求與無奈的衝突,願想與現實的衝突,社會與個人的衝突。兩人的深摯情意受到外在現實的阻礙而更加激化,最終導致了充滿憾恨的結局(黛玉香消玉殞)。對此,我們總會因為不忍而假想:倘若兩人得成眷屬,相守終身,那麼該有多好!如此「觀劇而期望圓滿」的心態,事實上,也同樣是基於我們內心深處對於「現實生活欠缺圓滿」的失落共鳴,從而形成的一種「彌補心理」。正是因為體會過現實的不圓滿,我們才往往期望於它處能夠獲得慰藉,此即為自身心念的一種投射。是以我們才會在觀劇而感傷「現實塵俗的冰冷無情」之際,更觸發了對於「幻夢願想的溫暖美好」之感懷。

 

  無論是文學、戲劇或是電影,我認為這些洋溢著人類幻夢的藝術作品,都是深具無限價值的。因為畢竟,倘若森冷黑白的塵俗,欠缺了幻夢的多彩點綴,那麼現實又將何等的空泛乏味?從劇情內來說,假使賈寶玉和林黛玉,他們根本沒有夢想過要攜手白頭,而僅只流於順應上意,如此則故事在本質上便會始終顯得平淡無奇而毫無張力;從劇情外來說,若是人們根本不曾想望於禮教束縛的抵抗,那麼也根本不會誕生出此類「反映時代桎梏」而感人至深的作品。人類自身的夢想,載著我們翱翔於現實之上,飛越了一代又一代,創造了無數不朽的藝文結晶。而往後的我們,也將繼續乘著這樣的夢想,朝向更高遠的無際蒼穹飛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ocator16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