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代中的傳統文化藝術
200010824 唐孝瑄
2014年12月12日到27日的晚上七點,在龍山寺前的艋舺公園充滿著傳統氣息,這十幾天當中,每天都會有歌仔戲在這邊表演,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式的表演場地,一個簡單的戲台,台下擺著簡單的塑膠椅,再配上一個遮雨棚,整個表演場地就是這麼簡單。萬華是個傳統文化氣息非常濃厚的地方,在這裡做一些具有傳統文化的表演其實非常合適,而我24日來到這裡,觀賞的是鴻明歌劇團表演的「患難見真情」。
這一天,我搭著捷運來到龍山寺前的艋舺公園,在表演前先去吃了先東西,吃完回來的時候,台下的椅子幾乎是已經坐滿了,台下大多都是一些老伯伯,這一天的表演劇名叫做「患難見真情」,在萬華這一帶的老伯伯們,很多都是退伍軍人,他們都經歷過無情的戰爭,所以就算只看「患難見真情」這五個字,對他們來說其實也是非常貼切的。
表演還沒開始,台下的老伯伯們幾乎全部都就位了,我們這幾個年輕人想要挑個好位置只能說是不可能,所以我們就站在斜角的位置來觀賞,不過我覺得站在斜角也是有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看清楚燈光的操作,在觀眾席正中間要看燈光其實也是蠻不方便的而且容易影響到其他觀眾,另外,站在斜角的位置,我可以看到樂隊,角色進出場我也可以看更清楚。
再看這部歌仔戲之前,我完全沒有在現場看過歌仔戲,連電視上也很少再看,最近看到的也就只是陳亞蘭主演的一些花絮而已,其他的傳統戲劇表演我接觸最多的也只有布袋戲。而且我看的很多傳統戲劇情感元素都很少,幾乎都是俠客類的,所以「患難見真情」這齣歌仔戲對我來說其實蠻不一樣的。
這場表演全程都是台語,我聽得還蠻吃力的,甚至是在唱的時候,兩邊字幕呈現出來,我也聽不出來他們唱到哪,所以到後來我乾脆直接讀文字,這樣我比較容易懂。放棄了聽的部分,我開始注意一些環境效果,他們的呈現方式跟我的想像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現在的歌仔戲有一些會加入現代元素,或者是一些電腦特效,在這個地方完全是傳統的表演呈現,不會有效果,布景、道具也是非常的簡單,尤其是布景,也是純手動的去做變化。燈光的部分,其實我不太理解,在觀眾席的正後方,駕著一個小檯子,小檯子上面一個簡單的燈架,四五個燈光打向舞台,燈光的呈現,我本來會以為會有很多變化,或者是特別凸顯某個角色,結果前段就是全部紅光打向整個舞台,也沒有要凸顯某個角色,整個舞台都紅紅一片,我猜也許是劇情的關係,因為劇情中有迎娶的橋段,我想應該是因為這個關係所以才用紅光呈現,在這之後,燈光的呈現就轉變為一種類似汽車大燈那種的黃光。
舞台的部分,我個人覺得也許是因為受到舞台大小的影響,演員的走位或者是動作都少了許多,不過畢竟是戶外簡單的戲台,還是沒有辦法做到像戲劇廳那種規模,另外由於戶外的關係,場地難免有些風,當風吹向舞台,布景一直動來動去,而且舞台上擺的那張床,這個床是做平面的,風一吹布簾,馬上就看到幕後的東西。
這種戶外型的傳統藝術表演,在這個科技繁榮的社會其實已經是非常少見了,現在的藝術表演很多都已經數位化,現場的表演也很多都有科技的加持,甚至很多傳統藝術表演也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不過我個人認為傳統表演藝術,無論是歌仔戲、布袋戲也好,都應該保留下來,因為這代表著我們的文化,而這些文化是需要被累計,需要被傳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