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幕緩緩升起,印入眼簾的「清風亭」在聚光燈的照亮下,佇立於舞台中央,此刻的我們無不屏氣凝神望向那空蕩的舞台。聞聲而後見人,演員唐文華不同於在《百年戲樓》所飾演那玉樹臨風、體態直挺挺的白鳳樓,這次現身飾演的是留著斑白鬍子、體態略駝的年長者張元秀,緊接著張元秀之妻出現,掌聲與呼聲四起,兩老一前一後,一搭一唱,泰然自若,接下來的時間恍若穿越了自由的時空隧道,進入清風亭。

 

  身為經驗幾乎是零的看戲者,購票之前上網搜尋了相關新聞,以了解國光劇團《秋後算帳.譴責負心》秋季公演的各齣戲大要特色,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鶯鶯西廂記》,但此為中國著名的愛情故事,且又開演在假日熱門時段,票早就賣得差不多了,考慮了許久,發覺除了《雷劈張繼保》的其餘三齣戲皆為男人負了愛情,《雷劈張繼保》則是男人負了親情,「孝道是至德之要道」,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著要孝順,這題材如何藉由傳統戲曲呈現倒是吸引了我,於是帶著好奇的心情購了票看戲,好在這部戲不像劇中的張繼保那樣負心,沒有辜負了我的期待。

 

  整齣戲環繞著「清風亭」,卻也始終流轉在「得而復失」的糾結心境。

 

  一是二夫人周桂英,欣喜生下了兒子張繼保,卻因大娘的忌妒而失去了兒子,悲痛欲絕、焦急不已,每日都來到清風亭尋找她那摯愛的兒。辛苦尋到了張繼保周桂英卻因為想要彌補這幾年沒有給予兒子的愛,而甘願忍氣吞聲,讓兒子認大娘做母親,原以為尋回了兒子卻終失去,骨肉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認,這比死了兒子還悲痛。這當中不同於以往的是,國光劇團融合了京劇和豫劇,特重周桂英與大娘之間的關係,以此顯現出了張繼保人性的轉變,張繼保在「親情」與「權勢」之間選擇了「權勢」,而周桂英也默許了他的人格走向,張繼保此刻連生母都不屑相認了,更何況是小時對他疼愛有加地張元秀夫妻?劇中的人物與心態刻畫極為深刻,戲演至此,真恨不得大罵張繼保幾句,除此之外也只能為周桂英搖頭嘆息。

 

  二是張元秀夫妻,年老苦無生子,在清風亭開心<得子>,之後因為周桂英的真誠請求而讓張繼保回去認祖歸宗、過好的生活,最後卻遭到親情的背叛拋棄,失去了這個原以為是上天給予的禮物。我特別特別地欣賞後半段的演出,情感絲絲入扣,觀眾的心隨著二老的一言一舉而波動,他們的肢體情感充沛,演出了得子的知足、盼子的愛與期待、認子時的絕望憤怒。尤其當張元秀之妻傻傻站在門前不斷地喊著「繼保、小嬌兒......」,最後又在清風亭<認子>時下跪苦苦哀求道:「我不要你的殘茶剩飯,只要一家三口長相伴......」,父母對於孩子情感的偉大即於此,在一次又一次反覆地哀求聲中,我的眉頭也不覺地深鎖,心情與二老一同糾結,情感無比動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負心漢張繼保拋棄了生母周桂英、養父母張元秀夫妻,終究得到報應,被雷公劈死。

 

  於此,我認為人生最痛莫過於「得而復失」,就像《竇娥冤》中的竇娥,嫁給了婆婆的兒子,已經接觸體會了愛情的滋味,卻年紀輕輕就守寡而失去了愛情,始終堅持忠貞守節的竇娥,其情感情慾想必也是加倍地痛苦與寂寞。

 

  雖然我只購買到二樓的位置,沒辦法看到演員細微地表情與眼神,但由上往下看,反而可以更完整地觀賞到場地的布置、人物的走位、燈光的運用。舞台的布置簡單且帶有一些瑟涼,幾乎是以清風亭作為主要場景;所使用的燈光也安排地恰到好處,能配合上演員的情緒起伏而調整明暗;演員的身段與語氣演出無庸置疑,其情緒的起伏還可以透過袖子的震動去感受,尤其到了最後一段,當張元秀要隨著老伴撞柱自盡前,表現情緒激動「甩鬍子、空翻、僵硬直直地倒下」等身段,讓人嘖嘖稱奇,不禁拍手叫好。

 

  中場休息時間和散場時,有華岡藝校學戲曲的學生不時地唱上個兩三句,或許我看不太懂演員專業的身段與唱詞,但傳統戲曲充滿魅力的地方,就是在看戲的時刻,我們總是可以與人物的情感緊密結合,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是把故事與現實社會相結合。

 

  最後,期待下次與傳統戲曲的相遇,笑與淚我們一同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