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地圖上的指示,踏著遲疑的步伐,我走進位於中山北路上的台泥大樓。明亮的燈光及井然有序的接待人員,熟練的轉換著語言,迎接來自各地的觀眾。短短的幾秒間,便顛覆了我對「台北戲棚」老舊、昏暗的想像。利用表演開始前的空檔,我仔細觀察這裡的每一個細節。白皙的牆面上,沒有浮誇奢華的擺飾,沒有絢爛的布景,僅投影著清晰碩大的「台北戲棚」,霎那間,我好像領悟了什麼:這裡,正傳承著那傳統藝術低調卻不可忽視的力量。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藉由各種不同類型的戲劇演出,或是京劇、或是歌仔戲,用生動的表情變化、靈活的肢體動作展現出故事中的細膩情感。觀眾不僅能了解故事的劇情,也能從中發掘人生的體驗,體會其表達的意涵。從進場時我便發現,今天的觀眾不只有台灣人,居然包含了許多日本人、韓國人等,這不禁讓我擔憂,是否會因為語言的隔閡,使他們無法融入表演的情境中。但事實上,藉著演出者精湛的演技,以及各國字幕的輔助,全場觀眾都能默契地隨著故事發展時而驚嘆、時而哀傷、時而哄堂大笑。我想這便是傳統藝術表演能永垂不朽的最大魅力。

  《白蛇傳》,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民間傳說,也是今天台北新劇團的表演主軸。故事從<遊湖借傘>開始,穿插少部分<說許>的橋段,再以<水淹金山寺>作結。雖然表演時間僅有一小時,卻完整的展現故事的高潮迭起。隨著燈光漸漸暗去,從舞台邊走入兩個神情愉悅、互動親暱的女子,即為修練千年的白素貞(白蛇)及她的丫環青兒,今日相伴至江南遊湖,忽逢大雨,偶遇許仙借傘。僅靠船夫手中的一把船槳及四人左右搖晃的身體,清楚呈現共乘一艘扁舟的畫面,動作滑稽可愛,逗得觀眾各個捧腹大笑。而共撐一把傘時,青兒捉弄似的示意要白蛇及許仙再靠攏些,似近非近的距離展露出兩人內心的羞怯之情,並且在這因緣際會下,兩人互訂終生、結為夫妻。緊接著上場的是身穿黃袍,正氣凜然的法海,和許仙不停爭辯著白素貞的真面目究竟為何,許仙起初為愛妻辯駁,語調從堅定逐漸轉為遲疑,後來信服並懇求法海相助。

  接著即為故事的重頭戲<水淹金山寺>。白素貞及青兒為尋求消失多日的丈夫,親自找上法海。在談判過程中,青兒多次想拔刀對付法海,替白素貞取回公道,雖兩人化為主僕之形,但卻情如姊妹,有著願意為對方赴湯蹈火的決心。不料談判未果,引發雙方人馬的一陣混戰。白蛇招來水兵們,藉由眾多藍旗營造出湍急水流的模樣,並刻意將句首的字眼重複多次,力道之強宛如真有滅頂洪水將至。而法海則派出手持棍棒的兵將們,靠著雙方翻滾、跳躍的錯位,一場戰火瀰漫的的鬥爭就在眼前上演。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即為白素貞及青兒被兵將們團團圍住時,兩人利用腳踝就能將兵將擲來的棍棒拋回,近十支棍棒同時在空中交錯,一來一往間,都為他們捏了把冷汗。最後,以白素貞迫切的呼喊:「許郎!」作為故事的句點,兩人的山盟海誓都將化為烏有,語氣之淒涼令人動容。

  散場時,演出者早已一字排開的站在士敏廳的門口向觀眾言謝。剛剛看似不同世代的他們,正近距離的與觀眾互動、拍照留念,看著他們展露出與舞台上不一樣的面貌,不時有些調皮的神情,令我會心一笑。也因為如此,我能完整捕捉他們的服飾及妝容,除了演出者訓練多時的真功夫外,小至頭上的髮簪,大至不同戲服的顏色搭配,都可以看出劇團的細心,也都是造就這場視覺饗宴缺一不可的元素。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因為媽媽經常滔滔不絕地說起她大學時期著迷歌仔戲的往事,所以對於歌仔戲的表演形式略知一二。除此之外,我對此類傳統藝術表演是十分陌生的。原本因為不熟悉,擔心著是否會感到沉悶乏味,但這場表演卻意外地帶給我截然不同的觀感。戲劇所表現的,不僅是先人的故事,更是我們的人生寫照。是否因為青兒為白素貞挺身而出的模樣,想起自己也曾經不顧一切的為誰付出過?是否因為白素貞及許仙之間被法海所阻擾的愛情,想起自己也曾經有過曲折坎坷,卻刻骨銘心的經歷?問世間情為何物?又豈是萬念皆空的法海所能體會的。我目不轉睛的盯著舞台,腦海裡也忙碌地播映著自己的回憶,這種悸動,是難以言喻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diechen8212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