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010626 中文一B劉盈均

對於傳統戲曲,我在高中的時候,參加了中國古典文化教材的選修課,有一次,老師邀請我去參加竹板快書和豫劇的一場演講,那是我的第一次接觸,再來就是這堂課上介紹的《牡丹亭》。

    其實《牡丹亭》是一部非常真實卻也非常虛幻的作品,真實在於,對於少男、少女的懷春情思,描述的就是現實的狀況,表達出了他們真正的內心想法,時代封建,而道德規範嚴謹,注重門當戶對、媒妁之約,當代的種種束縛造就我們後來看見的閨女、賢士,但人生來自由,怎麼會從一開始就是已被教養過的模樣?《牡丹亭》顯現了人們真實的性情和情感,少女懷春、君子好逑,完全就是我們自然的性情,而《牡丹亭》中,父母的管束、時代的規範,怎麼樣都沒能拘束得了杜麗娘的真心,身分的差距、禮教的規矩,再如何也沒能限制住柳夢梅的真情,我們看到,規範,就算能牢銬外在,也不能侷限內在真正的情感。

    而虛幻在於,作者湯顯祖設計的花神引夢,在當時,或許只有這樣的方法,可以像是遊走於道德的邊緣,小心的擦過,是夢,所以主角可以放縱自己的真實心性,完全遵照內心的想法去走,而不再是社會上的種種規範,只是遵從己心,而對於當時的明代觀眾而言,可以滿足他們對於自由戀愛的幻想,又不會太過跨越道德的界線,明人可以在戲中代換自己,想像自己便是勇敢求愛的主角,在戲劇中,獲得心靈的解放,在舞台中,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這一切都因為是虛幻的夢,所以,我們可以恣意想像,盡情投入,反正一切只是夢!對於杜麗娘、柳夢梅,是的,對於時人,更加是的。

    我看的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當然由於全劇共十小時,我只看了重點的〈驚夢〉、〈拾畫〉、〈圓駕〉,相較於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版本,演員的火侯是還不夠,但由於是年輕一輩,對於劇本的理解,完全是靠自己的理解,少了多年的圓滑磨練;少了世故舊習,多了新的詮釋方式;多了創意巧思,在舞台的走位上,也重新編排過了,老師放的版本,〈驚夢〉一齣,杜麗娘的嫋嫋婉轉水磨腔,印象讓我太深刻了,細膩之處不禁使我震懾,青春版的杜麗娘功力的確不及,但春香一到,我就被兩人的互動吸引住了,相對於老師版本的圓潤嫩嗓,青春版的用動作編排補足,或許仍是不夠,但的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演出春香一角的演員非常投入,展現了天真活潑的性子,從動作可以明顯的看出個性,這是我最欣賞青春版的一大原因,而青春版,服飾打理的十分精細,在花神欲將柳夢梅引入夢,杜麗娘春睏時,一大群花神飄然入場,連連舞蹈,而在我們注意於繁複的舞蹈動作之時,杜麗娘的妝扮便改換完成了,這是我十分讚賞的一點!在舞台上,神不知鬼不覺的完成下一幕的造型,真的很厲害!在杜麗娘初醒,甚念柳夢梅時,輕輕的噘嘴,也是這青春版才有的特有表現方式,但那表演方式,完全的展現出杜麗娘的年紀尚小,仍惦念夢中的懷春心思,比起技巧高超的老師版本,在動作上,我認為青春版略勝一籌。

    〈拾畫〉中,由柳夢梅獨挑大樑演出,在唱腔上,青春版的柳夢梅明顯和老師版本的有落差,似乎有點中氣不足,或許是太過年輕,修練不足吧!但是一樣的,在動作上,就是多了分年輕的氣息,讓人感覺真的是個年輕人拾到一幅美人圖,展現出來的心思變化,都更貼近劇本裡的描述,我個人是這樣覺得,青春版,真的是青春版,或許演員的年紀貼近角色,所以在掌握角色的性情、動作上,都更加流暢自然,讓人忽地忘記自己是在看一齣戲,是投入在劇情裡的,老師放映的版本雖經典,但是我們內心就是知道,我們在看一齣名為《牡丹亭》的戲曲,演員功力高深,但就是在演戲,青春版卻讓我覺得他們在演出自己,抑或是說,活出那個角色,活出就是自己的模樣如此,青春版,我實在非常推崇!

    最後的〈圓駕〉,柳杜二人終成眷屬,對於當時明人,是自我夢想的實現,或許也是代表作者的期許吧!期許接下來的歲月,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幸福,像是柳杜二人的十分勇氣,能夠不受拘束的展現內心想法,我不是湯顯祖,只是我想,一個作品,背後必定隱含作者的內心思緒,更或許投射出作者的真實想望,絕不僅僅只是一部描繪男女情愛的戲曲,大團圓結局,給時人歡愉快樂,也給後生提出一個值得追求的價值突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